曾祥先生介绍到,公司在设备、管理、质量等重点版块都有专业人员负责,他们会分别跟目标工厂的对应部门紧密合作,同时对工厂里的几个重要部分进行改造,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全面提升。他举例说,要达到乌斯特公报25%的水平,改进1万锭需要3个月时间,这主要是设备改造部分的工作量比较大而耗时。
近期,锦坤盈纺织技术开发公司负责的陕西宝鸡某工厂的项目是比较典型的例子。该企业全部选用国产经纬系列织机,络筒机有几台是国内组装的进口机,大部分还是普通络筒设备,针布是金轮和白鲨的普通型,罗拉是同和的低档型,都是很普通也是国内棉纺厂最常见的选型和配置。该公司之前生产的32支普棉CV值超过16.5%,客户的退货和扣款非常频繁,10多万锭的工厂,已经拆了好几万锭,剩下一个8万锭车间,也只开了两万锭不到。当时,企业老板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找到锦坤盈纺织技术开发公司,但结果却令他喜出望外。
锦坤盈公司首先派出设备组和管理组的技术人员到该厂实地调研,公司团队内部流行一句话,“差的棉纺厂都是相似的,好的棉纺厂却各有优点”,这句话在宝鸡工厂体现得非常明显,该工厂设备维护状态差,关键点没抓到,没有明确的工艺理念,空调管理缺失,管理方式落后。锦坤盈公司的技术团队在商量了方案后决定从空调开始,设备、工艺、管理同时进行改造。3个月后,该工厂32支普梳棉的CV值已从16.5%以上降到14.5%左右。最近,已经降到13.5%~14%区间,最重要的是,工厂再没有出现过客户退货和扣款的事情。
纱线质量提升,但却没有要求工厂升级机台、配件,听起来很玄乎,其实不然。曾祥先生说:“棉纺厂里有几大系统,如果每个系统都提高一点,那对质量的提升,可不止一点。宝鸡工厂在几大系统里,都有明显的缺漏,只要把这些缺漏填补上,再在工艺设备的调整上花点功夫,产品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再正常不过。”
曾祥先生认为,目前,国内大部分棉纺厂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转型升级可以是设备的更替,产品的更新,但更多的是在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因为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棉纺企业想要转型,却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那么,选择合适的技术开发公司,对棉纺厂进行升级改造,满足技术需求,也不失为一个“升级”的好办法。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