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展会报道 >正文

【回顾篇】The Hub展:从西到东的品牌引进之路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8日

做亚洲「首个」有多大挑战?
       让一件事情从无到有总是颇具挑战。对办展而言,前期招商一定是关键堡垒。 
       Peter 说:一开始真的很难。别人首先问的总是「还有谁来参展?」而不是「谁来看展?」。对那些参展商而言,他们更在乎其他参展的品牌是否跟自己水平相当或更加知名,因为他们不愿意跻身在一堆名不见经传的小牌子里拉低自己的档次。因此,最艰难的时候应该是最初去说服一些大品牌来参展的时候。但过了那段艰难期,也就有了「滚雪球」效应,参展商们彼此在圈内互相观望,听说同行或竞争对手会来也就会考虑参展,名单越增越长。 
       依据两人的期望,最终可能会有100家以上的全球时尚品牌前来参展。这些品牌中,一半来自欧洲,而意外的是日本品牌居然占据了其次的数量,再之后是美国品牌。The Hub 还会有个「纯设计」的独立区域,以鼓励那些具备潜力的设计师品牌。 
       贸易展只是三天,很少有人能在三天里就达成一笔大生意,更多则需要后续的交流促成合作。The Hub 在上海商城建立了一个成列室,计划维持6个月之久,让买卖双方得以在展会后也可以继续交流洽商。而预计一年两次的贸易展在6个月之后其实也已经到了下一次开展。 
       向欧洲学点前车之鉴
       在欧洲和美国,其实早已有相似的时装贸易平台,例如 Bread & Butter、Premium等,都已经相当成熟,整个市场也万分活跃。 
       而在香港,或者说亚洲,这样的平台还不成气候,甚至可以说太过平面。Richard 强调,关于时尚的贸易展不应该是单纯的平面交流,因为时尚这个行业已经定义了它需要有很多「光鲜」的东西去烘托,这关乎社交、关乎友谊、关乎音乐、关乎主题派对……因此,The Hub 也一定会在这些方面花功夫。 
       在纽约有这样的教训,一些老牌做得好的展览一直保持原先的步调不求改变革新,还在用5年前的手法办展,直到有创新概念的展览出现一下子就取代了他们。再比如,柏林的Bread & Butter 曾在展区内让一些大品牌占据了大面积区域,从而让旁边的品牌显得极不起眼,那些小品牌经历这样的「憋屈」后当然从此再不愿意参展了。由此,The Hub 在首次办展就设置了限制,规定任何品牌的展区面积上限是40平方米,大家都公平。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877)
分享到:
 更多关于 展会报道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