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出小问题不等于将来没大问题
奇怪的是,“快时尚”屡被曝光,消费者却依旧买单。时尚业观察员王林今指出,出现这一怪相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消费者对“快时尚”品质过于宽容;二是“快时尚”还没有出现“致命问题”。
王林今指出,“快时尚”的产品特点是更新换代速度快,消费者今年买的衣服可能穿一年,明年就不要了,所以不会在乎它的质量究竟好不好;更何况类似纤维成分的问题,消费者靠眼看手摸根本发现不了,也就使得这些面料问题得以蒙混过关。至于“致命问题”,王林今解释,这是因为“快时尚”被发现的面料问题还没有引发严重的 “穿着危机”:“曝光的三个指标中,纤维含量主要影响穿着舒适感、色牢度不达标引发产品容易褪色,最严重的当属甲醛和pH值超标,但也只会引发少数人皮肤不适等病症。”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之前上海的 “校服事件”,当时被曝光的可分解芳香胺染料有致癌可能,所以消费者会十分关注。
王林今认为,消费者目前的“宽容”并不代表“快时尚”就能高枕无忧:“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连续查出的面料品质问题其实反映出 “快时尚”的质管体系不够完善,全球采购、全球生产的模式在符合中国标准上仍有漏洞;尤其在规范面材料采购上,改进空间不小。一旦在面料上出现“致命问题”,此前积累的品牌忠实度就会一夜倒塌。
中消协也建议,“快时尚”必须从产业链源头控制纺织商品质量,并将速度一分为二看待:在设计上“越快越好”,前瞻性的潮流设计可以为品牌留出更多的生产和物流配送时间;但在质量监控上,应当严格遵守检测流程。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