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回升基础并不稳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风险因素较多,其中之一就是“产能过剩严重,调整缓慢”。据他介绍,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3545家企业所在行业产能过剩情况的调查,71%的企业认为目前产能过剩“非常严重”或“比较严重”。截至目前,企业设备利用率仅72%,比去年低0.7个百分点。同时,产能过剩呈现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等特点。由于地方保护和缺乏有效退出机制,过剩产能调整进展缓慢。67.7%的企业认为,要消化目前的过剩产能,至少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
国家信息中心所做的年度报告,则把“产能过剩制约经济回升程度”排在了“当前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四方面因素的首位。
建议:从体制上化解问题
上述机构均认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没有特效药,必须下决心从体制上化解。为此,国家信息中心建议“认真落实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通过加快改革解决导致产能过剩的体制性根源。”
具体来说,一是改革财税体制,特别是理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改革政绩考核机制,消除地方政府干预企业投资的强烈动机;二是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硬化银行预算约束,理顺地方政府与银行的关系;三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要坚决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确保公平市场竞争,对国有企业采取必要行政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四是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减少通过转嫁资源成本获益的项目上马;五是改革现有的环境保护体制,防止地方政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吸引外资,鼓励社会公众广泛监督。
王建认为,解决生产过剩应推进分配领域改革。他说,提高效益为先还是解决过剩为先,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改革与调整取向。社会再生产过程分成四个环节,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如果是效益为先的取向,则必然是把改革的重点放在了生产和流通领域,主要办法就是进一步向市场和企业放权,而解决生产过剩矛盾,则必然会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分配领域。
王建称,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形成,企业已经获得了较充分的生产经营和投资权,因此阻碍效益进一步提高的矛盾,已经从生产领域转向了分配领域,因为只有在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的时候,企业效益才可能最大化,而生产过剩所引起的市场需求萎缩,则是对企业效益的最大吞噬。此外,如果不触动分配机制,企业即便效益水平提升,利润仍然归老板而不是员工,改革的成果就不会惠及民众,就难以获得社会广泛的支持,反而可能会由于企业利润增长,加剧生产过剩。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