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业内顾问介绍说,以一件出厂价为14.5美元的毛衣为例,其标牌上的定价为50美元,这就使得零售商有了70%的毛利。当然,只有极少部分的衣服是以原价出售的,之后,这件毛衣会打第一次折扣,以44.99美元的价格出售。在购物季到来时,这件毛衣的折后价变成了21.99美元,销量也会大涨。最终,毛衣的平均零售单价为28美元,商家仍有45%的利润可赚。
过去,商家以原价出售绝大部分的商品,只有少部分打折,以清仓价出售的商品更是少之又少。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之后,商家的做法开始改变,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零售商开始寻找新的方法吸引顾客。
上下浮动的定价策略会刺激消费者,以经常性打折的方法来吸引消费者入店。一开始,零售商使用这种策略时还比较克制,比如有的百货商店的折扣不会低于7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的胃口开始越来越大,他们期望折扣越低越好。但统计显示,消费者所支付的商品价格其实与十年前差不多,唯一变化的是商品的定价上涨了33%。
零售商无法摆脱打折游戏
《华尔街日报》称,有物价追踪网站于2012年11月锁定了1743件商品的网上售价,结果显示,在“黑色星期五”到来之前,五分之一的商品价格平均上涨了8%。在涨价的商品中,玩具和工具是涨价最多的,平均上涨23%。
零售商J.C.潘尼公司曾试图摆脱这种奇怪的定价游戏,但却没有成功。在前苹果公司明星零售主管罗恩·约翰逊的领导下,潘尼公司希望能不用折扣来吸引顾客。
约翰逊试图通过精品店和稳定的价格(而不是优惠券)将潘尼公司变成一个购物天堂。但他的许多思想都没有经受住市场的考验。如今,潘尼公司换了一位新的首席执行官麦隆·乌尔曼,公司也将重新回到传统的折扣游戏中。
但是有零售业管理人员认为,约翰逊的做法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商品的定价已经丧失了其应有的诚信度。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表示,零售商应该为商品制定正常的价格,在打折前“合理的、长期的时间段内”,以正常价格出售商品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