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喜忧参半,但根据市场的反应不难看出“去Logo”的功劳应该也就止步于此了,已经有消费者出现了反弹的迹象。因为明星效应和新鲜感过劲儿以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发现没有了Logo的奢侈品缺少辨识度,很多1万元的包看上去和1000元的包没啥区别。这时,消费者便开始怀念能彰显身份的大Logo。面对这样的结局,也怨不得他人,只怪这些奢侈品牌不懂顾客的心,被中国消费者的小矫情摆了一道。
除了“去Logo”之外,很多品牌选择开设价格亲民的副线,意图稳住或扩大市场,这一举动同样是治标不治本,甚至伤了主线的元气。例如Prada和Miu Miu,虽然Miu Miu一直在纠正自己不是Prada的副线,但两个品牌越来越像的架势让这个说法显得苍白与可笑。这样的Miu Miu确实拥有了更多的人气,但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前Prada的拥趸者,本末倒置的结果应该也是自作聪明的奢侈品牌经营者们意料之外的,Dolce&Gabbana宣布关闭了叫好又叫座的副线D&G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Chanel就是一个成功避免主副线自相残杀的例子,因为Chanel从来没有推出任何副线,而是努力巩固Coco Chanel的精神地位,并将这样的品牌文化深深地植入消费者的内心。所以,在面对一些冲击时,Chanel基本无恙。由此看来,奢侈品牌还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要幻想所有人都成为自己的消费者,能够抓紧自己消费者的所有就好。
这些自救行为的失败证明了一点,将业绩下滑归咎于“审美疲劳”、“假货泛滥”、“反腐”等客观原因,是奢侈品牌作出的错误判断。或许等某一天中国消费者可以打通奢侈品牌的售后服务热线了,不用面对某些导购的冷嘲热讽了,萧瑟的奢侈品市场就会开始回暖了。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