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这些消费者支撑起了安踏这个品牌,安踏眼下所做的一切,都是针对这三类人群的。所以,即便安踏的消费人群与国际品牌消费人群间的重合度较低,但是安踏方面并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丁世忠更是在采访中直接表示,出于品牌和消费人群定位的不同,安踏并不在意放弃一些在目标人群之外的高端用户。
当然,安踏也并非真的放弃了高端用户,安踏旗下还拥有意大利休闲运动品牌Fila在中国的代理权,争夺高端用户的使命落在了这个洋牌子的身上。而安踏品牌本身则坚定不移的服务于“大众消费者”。
“设计感不如国际品牌”是一线城市消费者对于安踏品牌最常见的认知,但是如果深入了解这家公司,就会发现,安踏其实相当的“表里不一”。
这家公司的操盘手们并不像外界认知的那样。作为安踏品牌总裁的郑捷曾经是阿迪达斯旗下锐步品牌的中国区总经理,而安踏篮球产品线总负责人孙聚辰则出身耐克,在耐克工作了9年之久。在安踏位于厦门观音山的运营中心里,负责安踏品牌推广的是一帮穿着打扮相当时尚的年轻潮人。
安踏并非做不出一线城市消费者眼中“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产品,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要那么做?如果现在的消费者满意和认可自己的做法,那为什么一定要改变呢?
丁世忠曾在多个场合公开表示,安踏的目标是要挑战耐克和阿迪达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安踏要以耐克和阿迪达斯同样的模式挑战他们。
事实上,在现阶段的中国市场,完全模仿国际品牌的玩法,未必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2010年,李宁进行了激进的品牌重塑,背后的核心就是要向耐克看齐,但是结果却是栽了大跟头。
如果以耐克或者阿迪达斯的标准来要求安踏,你很有可能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这应该是一家破绽百出的公司,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即便在这样一个并不景气的市场大环境下,它的各项财务指标也远远优于大部分同行。
在丁世忠看来,无论外界对安踏的评论是褒是贬,回归到商业的价值判断体系里,一切争议都会迎刃而解。
“好与不好,要长时间地让市场检验,用数据说话。我们做到了一个体育用品行业不可能做到的,甚至服装服饰行业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上市6年我们募集了36 亿的资金。到现在为止,公司派息超过40亿,谁能做到?第2个数据,上市以来,我们纳税超过44亿,还有另外一个别的企业做不到的,我们现在还有50亿的现金。所以好与不好,不是书上说好就好。”丁世忠自豪地说,这一串数据让他显得底气十足。
对于安踏来说,只要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不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那么它“实用至上”的方法论就会一直延续并且奏效下去。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