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将目光投向柬埔寨的,还有中银绒业。该公司通过受让柬埔寨鑫旺针织股份有限责任公司91%的股权,并对该公司实施增资的方式,在柬埔寨设立了生产企业,并更名为“中银(柬埔寨)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主营羊绒及其他各类纺织品成衣的生产、加工和贸易,同时以该子公司为主体,投建年产200万件多组份特种纤维针织品生产线。危、机交现
“现在国内需求不旺,出口订单今年以来减少了1/3,很多客户都去东南亚那边了。”德州市夏津县一家纺织企业的负责人孟先生表示,身边的不少同行开始考虑到东南亚设厂,“像柬埔寨,当地的人工成本每人每月不到1000元,但在国内,一名一线工人的月工资接近3000元。”
“棉价、人力成本的差距,的确导致这两年纺织业中低端订单向东南亚地区流失。从去年开始,这种转移更有加快的趋势,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力、土地成本的日渐提升,削弱了企业的投资热情;另一方面,东南亚地区不但经营成本低,当地政府对引进外资的热情也高涨起来。”熊晓坤解释说。
然而,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走出去”寻求更优资源配置,建立更高效的跨国供应链,是纺织产业在当前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必然发展趋势。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说,当前国际纺织产业向更具成本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布局,虽然加剧了国际市场竞争,却能够化解过剩产能,也为我国纺织产业加快建立新的国际竞争优势提供了机遇和动力。
事实上,不仅中资纺织公司开始“出海”,今年下半年起,外资纺企在华工厂也纷纷转移阵地。
纺织商会信息部负责人称,日本青山商事计划在印尼建直营工厂,将在华生产比例由70%逐渐降至50%以下;三阳商会计划将羽绒服等部分订单转投缅甸,将春夏夹克衫服类服装订单转向柬埔寨;优衣库则计划扩大在孟加拉、印尼等国的产能,将在华生产比例从75%压缩至60%以下。
针对不少像高德康一样的企业家表达的忧心,熊晓坤告诉导报记者,产业梯度转移不可避免,晚转不如早转。他建议企业,仍可以在高端领域保有位置,比如面料功能化和款式时尚化,而用剩余资金开发高纤、免烫、纳米技术等科技含量更高的新型面料。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