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体系建设离不开“检验员”
为提高标准化工作的整体水平,分标委提出需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标准的制定修订由单一化向系统化转变,这不仅在于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标准衔接的统一,还在于完善标准检测的配套使用。因为在标准化体系建设中,离不开“检验员”的参与。
协会根据行业发展需要,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引导与规范,综合考虑生产企业的分布区域,分别在广州、北京、上海、南京成立4个“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测试中心”,执行的检测标准涵盖产业用纺织品的16大领域。这4个测试中心的依托单位分别为广州市纤维产品检测院、中纺标(北京)检验认证中心有限公司、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无论技术水平、检测能力、还是标准的研究水平及对标准的把握度,均属于国内上游水平。同时还成立“中国土工用纺织合成材料(山东)检测中心”,依托单位是宏祥新材料有限公司所属的山东省土工合成材料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以满足日益增加的土工类产品的检测需要。各个“中心”及“基地”构成了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在行业中发挥着技术支持功能,对促进行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转变之二是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全球产业融合,产业用纺织品的国际贸易也不例外,标准不一致问题趋向明显,由于在标准应用上存在一定差距,使出口企业面对国外客户的要求陷于被动局面。协会在产业用纺织品领域加大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推进力度,加快与国际标准的转化。在今年美国非织造布协会、欧洲非织造布协会分别来访时,协会都提出在标准互认及共同参与ISO标准制定方面加强合作,面对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欧美业界同样期望与中国行业协会开展交流,共同推进产业用纺织品标准体系和行业发展,同时也是对国内标准化工作日趋完善的一种肯定。
跨行业标准协调机制的样板经验
截至目前,分标委已制定一系列国家建设及企业急需的标准,同时还优先制定一系列土工用纺织品、非织造布等成套标准,包括土工用纺织品的动态穿孔、抗氧化性能、抗酸、抗碱液、抗磨损性等测试方法标准;制定机织过滤布产品标准和透水性和泡点孔径两项检测方法标准。在安全防护用纺织品领域,制定防护服用织物抗熔融金属滴冲击热性能的检测方法标准;在医疗卫生用纺织品领域,制定卫生用水刺法非织造布产品标准等。
为加强标准的权威性,协会一直呼吁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产业用纺织品跨行业的标准协调机制,积极推进相关标准的制定及产品的应用工作。尤其是近一年来,通过与其他行业合作,成功制定了“膜结构用涂层织物”、“汽车装饰用机织物及复合机织物”、“汽车装饰用针织物及复合针织物”等标准,为更多涉及其他行业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样板经验。
此外,协会还组织申报并制定海关加工贸易标准,如:棉制及化纤纤维制帆布较高贸易标准、棉制及化学纤维制机织聚氯乙烯涂层织物、棉制及化学纤维制传动带、输送带加工贸易单耗标准等。作为纺织行业国家军用标准的归口管理单位,组织申请制定一系列国家军用标准,并配合军队要求,顺利完成纺织口国家军用标准的清理整顿工作,并将相关医用标准深入军队医院宣贯推广,为军队国防建设作出贡献。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