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政策亟待改革
我国对棉花进行收储的主要目的是刺激农民种棉的积极性。但调查结果却显示,国内棉农的种植积极性在显著下降。除新疆地区,我国棉花在山东、河南等地区均采取“一家一户”的散式种植模式。与小麦等其他农作物相比,棉花种植需耗费更多劳时,喷洒农药、田间管理、施肥等工序明显多于其他作物。
虽然收储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的收益,但收储之后,棉花相对其他农作物仍然没有太多经济优势,农民种植棉花的意愿越来越低。中国棉花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6585万亩,比上年减少近400万亩,预计产量631.5万吨,比上年减少33.7万吨。
国储棉政策对于整个产业链的正面效力所剩无几。与此同时,国家为收储而投入巨额资金,耗费大量社会资源。据统计,2011年至今国家投入收储资金已经超过1600亿元,每年需要支付银行利息近100亿元。为了维持高达900万吨的库存水平,单仓储费一项就超过了10亿元,如果考虑库存减值情况,成本消耗更为惊人。可以说,收储政策已经成为一个沉重的包袱。
收抛储的政策让我国棉花的现货价格长期窄幅波动,这种影响直接体现在了期货市场。郑州商品交易所棉花期货曾经非常活跃,成交量、持仓量位居全球第一。正常情况下,主力合约日均成交量都在100万手以上,活跃时期曾一度达到300多万手。但现在已经很少有投资者和企业愿意去参与棉花期货交易,主力合约日均成交量不足2万手。
由于目前棉花价格波动较小且不能反映实际供需状况,棉花期货市场既不利于投资、投机,也不利于企业套期保值。期货市场失去了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的功能,已经渐渐地被投资者“遗忘”。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直接补贴是进行棉花价格市场化改革的最好办法。在决策层对市场化改革高度重视的背景下,许多农产品(000061,股吧)都传出收储政策将改为直接补贴的消息,其中也包括棉花。直补政策很有可能在2014年出台,以取代收抛储政策。
除此之外,进口政策也会做相应调整。市场普遍预期棉花无配额关税上限将下调,这可能有利于中国棉花进口。预计政策改变后,国内较高的棉价将向国际水平靠拢,国内外价差将会减小。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