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供应链污染质疑,Polo、Uniqlo、雅戈尔、Tommy Hilfiger、Abercrombie & Fitch、Calvin Klein、Target等品牌,回应消极,甚至一味回避。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项目高级项目经理李杰表示,2012年两次跟Polo发出沟通信件,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回复。
也曾发布过多次绿色报告的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污染防治项目主任张淼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最初与企业沟通比较艰难,毕竟让企业接受新的议题以及让企业了解报告的诉求需要过程和时间。不过令人欣慰的是,目前有的品牌的态度已经开始缓和。
但是,“也有大的品牌的做法一直差强人意,比如阿迪达斯、耐克和李宁。”张淼表示,“在第一年就检测到企业的产品和供应商排放的污水中含有毒有害物质,但是这些年中,虽然企业也给出了承诺却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行动,一纸空头支票,没有任何兑现。”
“不过这样的空头支票,美特斯邦威等7家企业也没能开出。一直拒绝给出任何回应,完全置之不理。”张淼坦言。
而对于环保组织发布的绿色报告,大多数公司给出记者的答复整齐划一,“还需核实,核实后再做答复。”
贾西津认为,现在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如果涉及像环保公益性价值的问题,多数情况下,企业会将公益目标与企业的商业目标进行考量。而企业可能更愿意做公益活动来履行社会责任,比如捐款、慈善甚至是员工的参与等。“但是,如果涉及利益链,经营本身是否渗透了环保等问题,则恰恰是现在社会责任中强调不多的”。
“包括政策等,在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时候,更强调企业所做的公益,而不是企业在经营链中本身的社会价值的考量。这其实是需要改进企业的商业链。”贾西津表示,而企业的其他履行社会责任和企业的商业链是没有关系的。
在贾西津看来,如果企业选择环保清洁的供应链,不仅需要考虑价低还要考虑是否环保清洁,这本身将对企业商业模式产生影响,这也是更难的。也就是说,企业在考虑利润的时候也要考虑环保,其实比履行社会责任要难得多。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