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快时尚品牌发展速度快,但是其软肋、硬伤也被曝光在公众面前。最近H&M的某款童装,因涉嫌抄袭瑞典的另一个服装品牌Littlephant,已被停止销售。除了抄袭,这些品牌也因为质量问题频频上榜,据不完全统计,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ZARA至少13次登上质量黑榜,UNIQLO在6次以上,H&M同样是黑榜上的常客。其实,质量问题是快时尚模式蕴涵在基因中的固有缺陷,基于对成本控制的考虑,这些快时尚品牌早在设计阶段就已将高质量、使用期长的面料排除在外,为了追求低成本而频繁更换成本更低的原材料和代工厂已经成为常态。
有许多做外贸的中国工厂向笔者大倒苦水,说外国人的检测太严,出现小小的问题都会毫不犹豫地退货。但这些问题百出的舶来品,却在中国享受到了“以德报怨”的待遇,这也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笔者曾经做过小范围的调查,被调查的群体中有快时尚的“发烧粉”也有对这些品牌“不感冒”的白富美,调查结果显示,在众多快时尚的特点中,价格低获得了最高的支持率。或许正是这个性价比高的优势,让一些“皮糙肉厚”的屌丝们忽略了显微镜下观察出来的问题。
虽然UNIQLO、ZARA、H&M和C&A等总是被人们统称快时尚,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股力量已经分叉了。相比刚刚进入中国的时期,ZARA价位越来越高,H&M则下调了些许。据H&M最新发布的业绩报告显示,集团11月同店销售同比增长10%,远高于市场预期的3%。不过,ZARA母公司Inditex稍早公布业绩称,公司2~10月的净利同比增长仅有1%。这样的数字对比在一起,让人不禁猜想这问题还是出在价格上吧。但近日有消息称H&M集团表示因为要给纺织工人提高待遇,未来其产品有可能会涨价。这条消息一出,笔者笑了,这条消息的原因和结果涉及产业链的两个终端,战线拉的好长。
观察这些品牌的动向,不难发现他们都有渐渐转型的态势,甚至已经开始公开嫌弃“快时尚”这个身份了。所以,相比涨价而言,笔者更担心的是在这个领域,可怜的“性价比”难道也要失守了?会不会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只能在淘宝上的某些小店感受到性价比的气息?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