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东华大学:计算机测配色提高印染打样效率

来源:中国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06日

掌握配色要点

当颜色色差大时,则尽可能由调色系统来调色。一般经由电脑调整配方后,如因色变因素,系统调出后并未能与视觉同步,此时大致上色浓度已差距不大,只需色相稍微调整即可。分光曲线不吻合时(有色变现象),如颜色已接近,则应注意系统调整色相与视觉是否同步,如果不同步,则须改由视觉配色做最后调整,避免浪费配色时效。

对直接染色的必须由电脑调配后用分光反射率曲线确认没有色变现象后方可入染。注意标准样与试样表面形态的差异,以便事先适当地做出色浓度调整(表面越平滑、光亮,其配色配方计算越浅淡)。拼用染料要属于同一类,这样有利于使用一种方法进行染色。即使拼用同一类染料,其染色性能(如上染速率和染色牢度)也应相似,否则会因为染色条件的改变而造成染色色光不一致、重现性差或穿着后的褪色不一样。拼用染料应尽量选用同型号染料,拼用染料之间的用量不能相差过大,拼用染料的数量应尽量少以便于控制色光。

配色时一般不宜超过3支染料,如果在同类染料中能用一种染料得到所需要的色泽是最理想的。两支染料相拼,其得色效果与染料色光也有关系,如绿光黄(分散嫩黄SE-2C)与红光蓝(分散蓝SE-2R)相拼,所得绿色色光深暗,而其与纯蓝(分散翠蓝H-G、分散蓝2BLN)相拼,所得的色亮而艳。在启用基础资料系统(CCM)配色时最好使用不同材质矫正,以避免预测配方染出的色浓度差异太大。当系统存有色库资料时,应尽可能的去使用色系统配色,一个有适当的颜色存量及良好规则的色库系统(CCS)可大幅度提升配色效率。染好布样后,判断色泽时要先将布样烘干并冷却。

计算机测色配色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应用计算机测色配色的过程中,影响配色精度的因素较多,在实际运用中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染色工艺控制、染料力份、待染坯布前处理情况、织物的测色层数、织物的染色性能、称量误差等,因此要严格控制这些因素。计算机配色对数据库中染料的颜色数目具有依赖性,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解决办法为适当增加建库染料颜色种类来减少这种局限性的影响。

配色技术作为印染行业的一门至关重要的新兴技术,实现了印染企业与客户间的颜色数据传递确认及无色样打样,有效地提高了反应速度,使色差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从根本上提高了整个印染企业运行的效率,其将成为印染行业的主导。

【计算机测配色】

随着当前消费者对纺织品色泽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测色配色技术在纺织品处理加工及检测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相比较传统的配色方式,该技术不仅克服了外界光源及人为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而且能对染色配方做出快速的反应和分析。颜色数字信息的快速反馈能提高生产的实用性和高效性,同时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配色准确率。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110)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