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化纤行业在原料来源方面的瓶颈,企业贯彻“走出去”发展战略,在人纤原料、石油炼化等项目上取得了向产业链上游整合的成功突破。粘胶企业浙江富丽达集团在2011年成功收购了加拿大纽西尔特种纤维素有限公司,保障公司粘胶短纤生产的优质稳定原料供应;浙江恒逸集团在文莱投资建设炼化一体化项目,打通现有PTA-聚酯产业链的瓶颈,化解现有产品原料供应的市场风险,并培育新的业务及利润增长点。
大型企业在管理创新领域积极推进“两化融合”,如盛虹集团在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生产线上全面采用智能加工系统及信息化升级改造,包括纺丝智能加工(落筒包装)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加弹智能加工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及工厂环节智能物流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旨在建立工业化、智能化、信息化融合的现代化企业。
在产品开发技术方面,行业协会搭建国际技术合作平台,鼓励化纤企业与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开展多方面技术合作,将引进的先进技术和商业运作理念与广阔的中国市场有机结合起来。
13 全方位立体提升产业集群质量 加强建设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
近两年,化纤产业园区的发展进一步规范化和科学化。各地化纤园区在基础建设、规划布局和配套服务等方面均加大投入和服务力度,引导业务关联度高、产品附加值高的优质企业入园集聚发展。
在产业聚集效应明显的地区,当地政府部门均确立了以化纤产业为龙头和主导的区域发展计划,政策向区域内优质企业倾斜,继续扶优扶强,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构建研发设计、质量检测、信息服务、商贸物流等公共服务体系。
化纤协会从2011年开始在行业内指导建设了7个产业集群,涵盖了涤纶、锦纶、粘胶、氨纶、丙纶、高新技术纤维、纺机配件和纤维检测等多个领域,覆盖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河北等多个化纤行业发达地区。此外,产业集群升级结合推广特色基地的建设,明确了产业集群和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特色,又可引领我国化纤行业的持续发展,带动整个行业在产品开发和拓展应用方面的探索与提升。
14 东北部继续放大集聚效应优势 向中西部转移应注重配套布局
“十二五”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具备区位优势、经济优势及产业链配套优势,因而依然是化纤产业最为集聚的地区。东北地区集中发展优势产业:吉林、辽宁分布有化纤产能,产品以粘胶、涤纶、腈纶为主,其中粘胶纤维总产量占全国的6.2%,腈纶产量占全国的39.7%;辽宁配套有化纤下游产业用纺织品,非织造布产量占全国6.6%。中西部地区具有原料等资源优势,呈现出资源原料引导型承接化纤产业转移的特点。例如:人造纤维素纤维企业利用新疆、四川等地区棉花、棉短绒、竹浆等化学纤维资源优势,从源头获取更多原料资源,将产业链延伸到前道,提升加工能力。2010年,蓬威石化在涪陵新建了一套百万吨PTA装置,为聚酯涤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但应该看到,化纤产业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落脚点在于产业的整体布局和产业链的配套,后续的发展需要发挥转移地区内的油气煤电方面的优势,并实现相应的下游产业链配套。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