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ppa曾在短期内创造出神话般的业绩,但当高增长风暴停止时,Kappa陷入萎靡不振。历经过山车式的起伏,沉寂了3年时间,未来的Kappa将如何走出困境?
“颠覆”Kappa
最辉煌时,Kappa2011年曾拥有4000家加盟商店面,而今却已剩1400家。千家店面虽显庞大,但却没有一家是属于Kappa直营的。曾一度将轻资产模式“玩”到极致的Kappa,在短期内赚得盆满钵满。而在最得意时,Kappa忘记了对于服装企业最要命、最需及时解决的“两个”问题……这也为Kappa陷入一蹶不振埋下伏笔。
“2010年前,我们奉行极度轻资产。它的爆发力强,速度快,投入小,可以调集所有的资源……那时我们将轻资产做到了极致。”在接受《环球企业家》独家专访时中国动向集团首席运营官秦大中回忆说。
2011年底,和所有同行一样,Kappa开始陷入一场没有时间表的低迷期。Kappa的品牌门店急速缩减,产品销量持续下滑。彼时,曾沉迷在极度轻资产模式中的Kappa突然发觉这个模式“玩”不下去了。
“翻开财务报表,现在就剩钱了,几十亿的现金趴在那里。”秦大中对于如今的局面显得有些懊恼。“在快速成长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各种问题。在国外,如此快速的品牌增长速度是非常稀少的。”陈晨告诉《环球企业家》。
在Kappa处于困惑初期,已身为集团董事会副主席的秦大中不得不再次“出山”,接任前空降高管留下的首席运营官一职。同时,中国动向老大陈义红同时出山。回归后,二人便开始对Kappa进行“大手术”。
由轻转重,成为Kappa转变的最重要革命之一。除了钱以外,Kappa没有自己的直营店,没有自己的加工厂,价值30多亿的库存也一度让Kappa有些喘不过气。
如果在Kappa最得意的之时,为其提醒危机的所在。那时的秦大中一定会很不屑的说:“没事!我们是中国最大的运动时尚类企业,我们有控制能力。”如听者不信,秦大中会有一堆的理由反驳。或许,那种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可理解为“自圆其说”。
据2013年中期年报显示,Kappa已通过电子商务、自营店及经销渠道,消化完毕13亿元的库存。“现在属于公司级的库存已不多了。”秦大中略显轻松的说。
书接上回,Kappa在得意之时,却忘了企业针对的主体是什么?在轻资产模式下,Kappa针对的主体不是消费者,而是经销商。关注度不在消费者身上,其产品不受市场认同,结果可想而知……
“消费者的利益点是衣服要设计的符合需求,价格要可以体现自我价值。而经销商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获利。”秦大中如是说。在鼎盛时期,Kappa经销商们的净利润高达12-15%,在同行中属于绝对高利润。
在高利润诱惑下,Kappa的经销商数量暴涨。当时,在仅有几百米的汉江路上,竟然有7家Kappa门店。经销商相互竞争,疯抢门店,导致租金直线上涨,利润开始下滑。此时,经销商便开始向Kappa索要福利。
因产品价格实行全国统一,无法进行局部价格调整,Kappa只能给经销商进行补贴。随着市场的低迷,原本属于调节工具的补贴费用,却成为如今日常使用推动的工具。此外,对于财务数据统计、产品销售统计、窜货等诸多问题,Kappa都无法实施监控。期间,秦大中意识到,Kappa原有的模式已无法对渠道进行有效控制。“我们曾辉煌过,但不代表我们有实际控制如此大生意的能力。”
为完成有效控制,秦大中将Kappa剩下的1400家店铺中的200多家店面收编为直营店。而这些直营店则分别归7个不同区域的分公司直接管理。秦大中表示,未来会扩大直营店数量。这一转变,是曾经Kappa不能想象的。但如Kappa在最初直接发展直营连锁模式,加码重资产起步,Kappa便会毫无创造诸多奇迹的可能。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