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季国标从事化纤工业时,我国化纤年产量仅占世界0.1%;2013年,我国年产化纤预计突破3800万吨,约占世界总量70%,跃居世界第一。60余年,是他见证了新中国化纤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大变强的历程。他,是我国化纤工程技术的开拓者和领军人。
“看到今天我国纺织化纤工业的发展,觉得自己年轻时经受的艰难困苦实在算不了什么……”季国标院士如此谈及一生工作。
与新中国化纤共成长
■参与首个项目,亲自指挥世界特大型化纤企业之一
1932年,季国标生于江苏省无锡市。新中国刚成立,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攻读染化专业。
新中国成立初始,百废待兴。当时人均棉花产量只有1.6斤。人们基本的衣着需求都难以满足,国内化纤工业一片空白。
大学毕业两年后,国家选派一批青年技术人员学习化纤工业先进技术。季国标随即前往东德学习人造纤维生产技术。
1956年,学成回国的季国标担任技术主任,参与了我国第一个化纤项目——保定人造丝厂的筹建。他用我国第一套引进的人造丝装置,建成成套设备,使新中国化纤工业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南京化纤厂是季老主持的第二个人造纤维厂。他和纺织机械厂的同志们借助苏联提供的残缺不全的图纸自力更生,最终建成我国自行设计的人造纤维厂,被时国家建委誉为先进典型厂。
1966年投建兰州石油化工厂,作为副总工程师,季国标主管化纤分厂。该厂的成功投产,标志着我国大力发展石油化纤的战略初步形成。
70年代,季国标作为纺织工业部化纤工程技术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又参与我国辽化、上海石化、四川维尼纶、天津石油化纤四大化纤项目的规划和实施工作。1981年,四大化纤全部投产,将我国人均布匹占有量从1971年的7.2米提升至23.4米。人们的穿衣需求基本得到解决,并奠定了我国化纤大国的地位。
江苏仪征化纤联合厂是季老亲自指挥建设的最后一个项目。如今,它仍是世界上特大型化纤企业之一。
为事业无怨无悔
■受批斗顶住压力选择和审批装备及技术
在纺织离退休干部局局长周佳萍印象中,季老没有一点架子,总能与人打成一片。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温和老人,在化纤事业面对挫折时,却显示超出常人的“强势”。
在保定人造丝厂工作时,正逢三年困难时期,可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带领技术人员,从一块空地建起当时国内最大的化纤厂。
在南京化纤厂工作期间,季国标因过度劳累,肝炎发作,可他却毫不在意,直到生产线投产成功,被纺织工业部钱之光部长发现,才开始治疗。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