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决战在战场,元帅决策于后方,在市场经济的战场上,我要做元帅。
企业家是稀缺资源,不要做老黄牛,而是要用好厂长、经理和科技人才。
在国人眼中,杉杉只是一个服装品牌。但近日,上海杉杉贸易公司的注册登记,让更多人发现,杉杉早已从一家传统的服装企业,转型升级为拥有十几家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企业的大型控股集团。上海杉杉贸易公司,就是杉杉为了寻求新发展而做出的新决策。
杉杉的“掌门人”就是郑永刚,其投资的本来生活网,正是“褚橙”的幕后操盘手。
1989年,郑永刚接手一个负债千万的小厂,创立杉杉品牌。7年后,杉杉成功上市,成为中国服装业第一家上市的公司。
1999年,郑永刚将杉杉总部移师上海,开始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他带领杉杉成为国内最大、全球前三的锂离子电池材料供应商;同时,他大胆跨界,涉足金融、贸易物流、地产、文化产业等领域,做一行赚一行,打造了一个庞大的多元化“杉杉王国”。
令人吃惊的是,管理如此大的企业王国,多年来,郑永刚每天的工作时间却从不超过8小时。
杉杉起步
中国服装企业上市第一股
在员工们的眼里,老板郑永刚是一个非常爱挑战、改变或者说超越自己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个有很强危机意识的人。
今年56岁的郑永刚是军人出身。他年少时的最大理想是做个将军。直到执掌杉杉王国后,他最喜欢外界对他的评价之一,仍然是服装业的“巴顿将军”。
当年从部队退役后,郑永刚被分配到了一个国际贸易公司,但两年后他就辞职了,因为感觉“太受限制”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毛遂自荐进入一家亏损的手套厂,并在两年之后扭亏为盈。1989年,他被调任宁波甬港服装厂任厂长。从这里起步,他开始创建杉杉王国。
当时的甬港服装厂是一家亏损超过1000万元的小企业。企业的技术实力虽然不弱,却缺乏响亮的品牌。郑永刚经过调研,决定从这里开始改变。因为工厂大院里面有三棵杉树,外形很符合男士西装挺拔而潇洒的气质,郑永刚就把第一个西服品牌注册为杉杉。
从1989年至1996年的7年时间,借助大量的广告投放和生产、销售渠道的完善,杉杉西装成为那个时代人们对高档男装的认定标志之一,“杉杉西服,不要太潇洒”的广告语成为一个服装时代的回忆。
杉杉企业的年利润率也以百倍甚至千倍的速度增长。1997年,杉杉西服年销售收入20亿元,连续7年位于中国服装市场占有率第1名,最高时独占市场37.4%的份额。1991年,杉杉实行股份制改造。到1996年1月8日,杉杉股份成为中国服装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服装野心
做20个中国式奥特莱斯
然而,郑永刚对杉杉发展路径的大手笔策划才刚刚开始。1999年,杉杉将总部从宁波迁至上海浦东。
“其实我在服装行业不是专家,我不擅长这个领域。”郑永刚言外之意,是希望在更大的舞台挖掘自己更擅长的潜力。
他开始对服装产业进行大举改革。首先,杉杉割舍了曾耗资数亿建起的营销渠道,将直营模式转为特许加盟。同时,杉杉从服装生产加工领域抽身而退,将销售和生产全部外包,只负责品牌的核心运作、推广及服装设计。
这一经营模式在现在看来并不稀奇,但在当时的中国服装界却堪称“大胆”。转型后,杉杉虽然在成本上成功瘦身,却也最终将中国男装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让位给雅戈尔。
不过,郑永刚认为,一个战略的出台总是有得有失,杉杉失了份额,却赢了模式。
郑永刚的野心,从来都不是放在心里的。2004年,杉杉成立控股公司。2009年,郑永刚挥手斩下28%的股份,以7.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甩卖给伊藤忠这一世界500强企业,换得与其在新能源材料以及投资等各领域的全面合作。
通过与伊藤忠的合作,郑永刚渐渐悟出了日本企业的模式:不仅是构建一个合理的组织架构,更为关键的是在运营上无形、常变。
在浑身穿着国际顶级奢侈服饰的郑永刚眼中,日本的优衣库只能算是超市类服装,够不上什么品牌。然而,2009年当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成为日本首富时,郑永刚开始思考、研究优衣库的模式,希望将“快时尚”的模式也植入杉杉。
2011年9月,杉杉第一个奥特莱斯项目——“杉井奥特莱斯广场”运营满两个月,营业额即突破5000万元。首战告捷后,杉杉将继续把奥特莱斯向全国复制,争取10年内在国内运营15-20个奥特莱斯。这一模式可以看作是杉杉品牌运营产业链的向下延伸。
“无中生有”
“我要做个有感情的VC”
“我擅长无中生有,不擅长具体操作。”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郑永刚如是自我评价。
也许,到上海做产业投资,才真正符合了郑永刚“无中生有”的才能。
1999年,杉杉引入第一个高科技项目——锂离子电池炭负极材料的产业化,填补了国内空白。经过10多年发展,杉杉现已成为国际最大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供应商之一。
在产业链的下游,杉杉也有斩获,与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合作组建了上海航天电源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动力电池,并以此为基础,共同组建了宁波航天杉杉电动汽车技术公司,参与到下游新能源汽车。
郑永刚的第二个大手笔投资是以宁波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投资。银行组建时,不良资产高达40%以上,职工持股的热情也不高。郑永刚提出,银行领导必须购买股份,不然换人,并承诺“亏了我来赔偿你”。
宁波银行顺利组建,杉杉股份持有宁波银行17900万股原始股,初始投资成本仅为1.8亿元。即便是资本市场直线下滑的2008年,杉杉企业在宁波银行一股上的投资收益也有数倍之多。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