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2014年或成全球棉花市场库存拐点其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28日

持续了三年时间,2011年以19800元/吨收储325万吨,2012年以20400元/吨收储651万吨,2013年截至12月17日累计收储410万吨,按照目前进度,至2014年3月底本年度收储总量将再度达到600万吨以上。

连续三年的大规模收储效果如何呢?首先国内库存特别是国储库存大幅增长,中国期末库存从2010/11年度的230.9万吨到2013/14年度预计将会增加到1247万吨,其中国储的库存预计将达到1100万吨左右。国储三年时间大约积累了1000万吨库存,而这几年全球棉花库存增加的数字也正好是1000万吨,可以说中国的棉花收储是将全世界的过剩棉花都收进了国储。2011年3月美棉期货价格在210美分左右,2012/13年度美棉期货价格始终在70~90美分之间波动,美棉这个价格水平对应滑准税下的棉花进口完税价格应该在14300~16400元/吨,远低于国储收储的20400元/吨的托市收购价格。中国政府前几年的收储政策实际上是以一国之力给整个世界棉花市场托底。

现行收储政策持续不下去的原因:维持庞大的棉花库存需要耗费国家巨大的资金,同时不断累积的国储库存也给仓储及国储棉保管带来了巨大压力,例如2013年中储棉某仓库失火就一次损失了几万吨棉花。国家的实际收储只是抬高了国内的棉花价格,并不能抬高国际棉花价格,国内外价差拉大造成纺织行业成本大幅提高,经营面临极大困难,高价收储底价抛储,造成国家财政需要巨额补贴棉花,财政压力巨大。大量收储和抛储扭曲了市场定价机制,棉花价格回到了计划体制下,造成资源配置失衡,损失巨大。

2013年中国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停止收储政策转为向棉农直补也就顺理成章了。

棉花敞开收储转为直补,首先是撤掉了中国和世界棉花的政策性支撑,棉花价格的底部将更多地由市场来决定,而不是依据中国政府制定一个价格;其次政府对棉农直补将会降低棉农的生产成本,有利于国内棉花价格下跌,因此可以预见的是国内棉花价格对于进口棉的高价差将会显著缩小,而纺织行业的原料成本劣势将会逐渐消失,国内纺织企业将会重新和世界纺织企业平等竞争,有利于纺织行业走出低谷;最后,国家明确不再收储后,棉农可能选择种植其他作物,减少棉花供应,这对于国内棉花去库存将起到促进作用。

对于涉棉企业而言,在国家棉花调控政策大幅转向的情况下,应该尽快做好应对准备工作。对于棉花加工企业而言,国家不再收储,意味着棉花的销售市场将会重新与市场接轨,应加强自身库存的风险管理,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作用将会更加重要。对于棉花进口贸易企业而言,进口配额的价格不再持续高企,随着国内外棉花价差的缩小,配额有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进口棉的价格优势也有可能发生变化,应该注意对手中配额的风险管理。对于纺织企业而言,则应该注意国内外价格接轨可能带来棉花和棉纱价格下跌影响,适当做好库存棉花和棉纱的套期保值。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359)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