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业周刊》日前引述在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投资的制造商的话发出这样的感慨。近年来,不少跨国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将目光转向工资低廉的东南亚。不过,该地区的制造业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孟加拉工厂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柬埔寨工人要求涨薪带来的示威活动愈演愈烈,泰国政局新一波的不稳定,都使国际投资者面临重大挑战。
无独有偶,英国《金融时报》称,在很长时间内,珠三角等中国地区依然会是“世界工厂”,但整个亚洲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意味着,30年来中国和亚洲为全世界提供物美价廉商品的模式已经结束,未来世界需要为此支付更公允的价格。
近年以来,随着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以及国内用工成本的急骤攀升,不少跨国知名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将在华的制造企业搬到东南亚国家,希望用更低廉的生产成本替代“中国制造”。但实际遭遇,却让他们叫苦不迭。笔者认为,尽管柬埔寨、越南、缅甸等国同中国相比,劳动力价格的确有很大的竞争优势,但东南亚要想替代“中国制造”成为世界加工厂恐非易事。东南亚工人低工资并不意味着制造成本低。
首先,东南亚国家的工人也有涨薪的要求。拿柬埔寨首相府高级经济顾问卡彦的话说,随着东南亚经济的发展,工资水平相应提高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加上东南亚很多国家的法律上承认工会的独立性,允许工人通过罢工方式同资方议价,随着东南亚一些国家改革和政治自由化的推动,工人对于工资上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此外,一些国家政府出于政治稳定的考量,要求资方给工人涨薪。越南《劳动法》规定,外资企业每年要以30%的幅度涨工资。而泰国政府则从2013年1月1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300泰珠(约合60元人民币)”,如果再加上劳保费、加班费等,在上调工资标准后,企业为每个工人支付的月工资普遍达到8000至1万元泰珠,这让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叫苦不迭。
再者,社会和政治动荡干扰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与中国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相比,东南亚国家的社会动荡不宁,而且电力等基础设备还不完备。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多少外资企业再敢于投资这些国家,所以东南亚要想真正替代“中国制造”还是一个神话。
近年来,由于美国奉行宽松货币政策(QE)政策,泛滥流动性流向新兴经济体,这使东南亚国家恶性通胀不断。2013年以来,印尼通胀率上升,预计将超过10%,政府也调高了燃油价格44%,随后土地、电力等价格也有较大幅度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引发中低阶层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不断引爆要求提高最低工资的示威和大罢工,最终罢工演变为暴力事件也层出不穷。政局的不固,社会的动荡,将直接导致外国投资企业损失惨重。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