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企业新闻 >正文

青岛双星遭名人轮胎讨债背后:汪海曲线MBO后遗症

来源:中国轻纺原料网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19日

今年68岁的汪海,可以说将其所有的职业生涯都赌在了“双星系”身上,从1974年入厂后,他把一家2000多人的公司带到了6万余人,并横跨了轮胎、制鞋及服装等多个产业,年收入超过120亿元、资产额60多亿元。
  1988年,可能是汪海最风光的时候,当年,中国企业家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等国家有关单位评选出20位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汪海榜上有名。2003年11月,在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评出后的第15年,在杭州聚会上,人们发现,这20人到此时是“病的病,死的死,逃的逃,抓的抓,退的退”,仍在企业家岗位上工作的,只有汪海、杭州青春宝的冯根生以及烟台港务局的朱毅3位。
  “我本来应该是战场上的一个将军。”汪海此前不止一次地对媒体说。
  而在管理层的股权激励问题上,他似乎并没有直接受益于青岛双星这家上市公司,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即成立“双星名人”)来体现个人及团队的价值。这也似乎并不是汪海的初衷。
  有媒体报道称,此前青岛有关方面是希望对汪海个人实施股权激励,并帮助团队一同实现相应的利益,但是由于汪海超龄的原因,该计划落败,不过这种说法一直未能得到证实。
  实际落地并达成一致的股权激励是在2000年。当时,青岛双星之外的7家生产企业(青岛双星集团黄岛运动鞋厂、双星鞋厂、房地产开发公司、鲁中公司等)、自然人及职工购股等进行组建,成立了双星名人公司。
  双星名人的股本总额在2002年达到了3153万元,其中汪海等自然人持股29%,双星集团(及国有股)持股16.6%,其余为双星集团工会持有。紧接着的2006年,青岛双星董事会开始向双星名人转让相关鞋类资产,原因是制鞋行业竞争激烈、利润率下滑等。当时,青岛双星将旗下最主要的冷粘鞋及房屋建筑等资产转让给双星名人,总额达到1.1亿元,而这也是备受争议的“双星名人私有化”事件。
  当时,各方质疑的关键在于:此次转让涉嫌国有资产流失,因为对双星名人所转让的国有企业资产,就在青岛双星中,转让和受让方的一把手汪海又是同一人;同时,双星名人实际净资产也只有3000多万元,却要收购1.1亿元的资产;另一方面,国有资产转让应公开招标。
  外界的种种猜疑与质询,最终让这起转让的价码提高了1000多万元,但对于汪海的个人品牌也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2009年5月,双星名人的16.6%国有股转让落槌,最后以5111万元成交。
  双星名人的国有股转让确定后,青岛双星这家上市公司一度在2009年也有42亿元营收、2.67亿元的净利润,可随后的业绩则出现明显下滑。
  2010~2012年,该公司营收分别为57.8亿元、63.2亿元、59.1亿元,净利润则分别为3643万元、3611万元和2101万元等,同比分别下滑85%、0.89%和42%。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355)
分享到:
 更多关于 企业新闻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