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特斯邦威刚成立ME&CITY品牌时,并没有成立独立的事业部,ME&CITY也不需要自负盈亏。这个时候,品牌所在的项目部,在资源的配置上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可以进行大量的品牌推广和市场推广活动。但另一方面,由于要和实力比自己强大的成功品牌争夺终端渠道的销量,往往会处于弱势地位。ME&CITY品牌在2008年底前的不理想,投入大、回报少,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事实上,ME&CITY品牌比Meters/bonwe品牌定位高,价格上处于劣势,更是决定了在同一个渠道资源上推广时的劣势。假如,ME&CITY品牌比Meters/bonwe品牌定位低,那么可能的结果就是新品牌去蚕食原有成功品牌的份额。
2008年底ME&CITY品牌和Meters/bonwe品牌分成两个独立事业部运作,对于ME&CITY品牌后面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新的品牌来说,最需要的往往是自主经营权。不是和原有的成功品牌形成竞争,而是要形成协同。这种协同,往往需要形成一定的区隔。ME&CITY品牌逐渐在渠道上、定位上日渐清晰后,和Meters/bonwe品牌分开发展,最终获得了自己的发展空间。
但事实上,很多企业在操作事业部制,面临的往往是经营业绩的考验。每个行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新的事业部,往往不能够很快自负盈亏。有时候,甚至会连年亏损。但只要朝好的方向发展,品牌逐渐被接受,市场逐渐被培育起来,获得赢利将是迟早的事情。企业的领导者在操作品牌事业部或者产品事业部的时候,往往会由于执行中的不理想,而取消新成立的事业部,抛弃了发展机会,丧失了自己在人才和市场上的积累。在不很多情况下,企业由原来的成功品牌扩展到新品牌,或者由原来的成功品类扩展到新品类后,都会需要原有平台的输血。这种输血,更多的依赖企业的资源配置机制,企业需要对新品牌或者新品类给予适当的倾斜。这种输血和倾斜,当然也有一定的限度,给予一定的期限。不然,新的孩子长期拥有这种依赖感,就会难以独立自主的发展。
ME&CITY品牌在发展的过程中,拥有自主经营权之后,也对自己的战略进行了动态的调整。不仅仅抓住了儿童市场的机会,还实现了一线城市的初步布局。判断某个品牌事业部,是项目性质,还是成熟的事业部,一个很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企业在战略上的权利,是否拥有战略规划的建议权和战略执行中的调整权。战略是美好的,执行是现实的。如果一个项目部,没有这种基于未来的思考和战略上的权利,随时都会由于现实中的短暂失败而被关停。事业部往往是能够依靠自己的战略管理能力,自如的面对环境动态变化带来的挑战。
用美特斯邦威董事长周成健的话来说,2008年创立ME&CITY品牌,是看准来机会,但高估了企业的能力。虽然ME&CITY品牌至今仍没有达到当初定的20亿的销售额,但一路走来,事业部制的摸索却是企业的财富。企业只要懂得了事业部制的运作,从单一品牌到多个品牌,将不再是问题。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