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从国家劳动力市场供给总量来看,2010年前后,中国的新增劳动力数量开始下降,2013年后中国劳动力供给总量开始出现拐点,总体劳动力数量也开始下降。这意味着,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用工荒问题,中国的适龄劳动力结构必须有所变化。
不过,对于目前出现的用工荒,特别是非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不管是从业者还是观察者,均认为不可避免,但也不必过于紧张,因为市场机制可以自动调节这个问题,如农民工专场出现大中专毕业生涌入的情况,便是市场调节的一个结果。
但是加强对技术工人的培养却迫在眉睫。“按照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中国应该大力的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一些中高级的职业技术人才,以满足中国企业现在乃至未来对技术人才的渴求。”章俊表示,随着中国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未来中国制造业将实现由劳动密集型的“中国制造”,向技术型的“中国智造”转变,需要大批的中高级技术人才。
李迎生也认为,加强对工人的培训已经成为提升工业化水平的基本条件。但是在目前情况下,技工学校和职业中学的发展状况并不能满足提供合格技工的要求。
根据他分析,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供给和需求结构不对称问题,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劳务工“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均会长期存在,这促使中国必须加大对成人职业教育的投入,使得人力资本结构适应新情况。
在用工荒问题愈演愈烈的当下,国家层面已经在考虑解决这个问题。
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在2月2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政府将加大力度,通过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等措施,推动解决“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表示,今后每年要将1000万农民工培育成为新型的产业工人,到2020年,力争使新生代农民工都能够得到一次政府补贴的就业技能培训,基本消除新生长劳动力无技能上岗的现象。
事实上,在教育培训的路径上,中国经过三十多年发展,虽然已经有大量职业教育机构出现,但往往是学生在没能参加中考、高考后,不得已的一种选择。
而像宗乐那样,从初中毕业就进入职业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工厂的情况并不是少数。技工学校在招聘到学生后,往往采用与工厂合作,学生毕业后即被安排进工厂流水线,专业技能的价值依然无法体现,也并不能达到提升技术能力的目标。
章俊提醒,中国的职业教育在看清当前市场需求的同时,应该着眼长远,紧密结合市场,培养企业需求的人才,而用工荒缓解要靠市场去配置资源,并不是一个短期内能完成的过程。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