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直补政策的难点,河南农业部门一位相关负责人称,直补政策看起来挺好,执行起来却不容易,主要有两大难点。一是补贴价格难定。对植棉补贴价格过高或对粮食种植面积造成影响,定价过低则可能导致棉花种植面积继续下滑,因为国内棉花种植机械化程度远低于粮食种植,成本明显高于种植粮食品种。二是补贴对象难定。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高芳认为,中国不可能照搬美国棉农直补模式,美国只有2万名棉花农场主,很好定位,而中国有4000万棉农,要保证低成本执行直补政策且准确发放到位,有一定难度。
当然,改革的步伐永远是向前的。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目标价格补贴”试点的表态还是让市场看到了希望。
棉花期货有望迎来“春天”
政策改变带来的希望也同样影响着期货市场,未来随着直补政策细则的落地,棉花价格有望重新回归市场定价,棉花期货也将焕发“第二春”。对于2014年的棉花期货,市场各方均表现出极大的期待。
交易所方面,除了对棉花期货自身不断完善之外,其下游产品期货合约的上市工作也正在积极推进中。据了解,棉纱期货有望在2014年亮相。“棉纱期货如成功上市,无疑为整个棉纺行业提供了更公开化、市场化的平台,棉纺企业可以通过参与套保规避市场风险。”孙立武表示,棉纱期货上市后,棉纱、棉花之间的套利机会,有利于实体行业与期货市场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提升棉花期货的活跃度。
投资者方面,不少人回想起2010年—2011年的棉花行情时,仍非常激动,表示在收储政策有所变动后,会再次入市。一位有着10年“期龄”的个人投资者告诉记者,“我很看好今年的棉花期货,不是因为趋势性行情,而是看好政策变动给棉花期货带来的流动性”,大量套保资金、投机资金同时参与的期货合约才能活跃,才具有投资价值。而像李先生一样,想在今年的棉花期货上一展拳脚的投资者不在少数。
当然,棉花期货最核心的功能还是服务产业。“回顾2013年的棉花期货走势,CF1301、CF1305、CF1309合约均出现了交割月前月中旬开始启动的‘非正常’行情,貌似非正超却又是情理之中。”王勇坦言,在国家收储政策影响下,棉花期现货逐渐失去关联,产业企业难以参与到期货市场中,注册仓单相对不足,使得期货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收储政策改变了相关市场的价格结构,影响了资源流动,进而改变了竞争格局。“因此,政策变化对于棉花期货而言,最大的意义不在于其能否活跃起来,而在于又能重新发挥其服务产业客户的功能,吸引更多的实体企业进行套期保值,规避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美棉期货价格被认为是全球棉花价格的风向标,近年来,无论是趋势性行情还是振荡行情,其持仓量都保持在15万—20万手之间。而随着国内棉花政策的逐步完善,作为棉花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的棉花期货应该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其定价、保值的功能,更好地服务棉花产业链,服务实体经济。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