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棉花专区 >正文

国内棉市之殇 止于2014?

来源:中华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4日

收储改直补今年“试水” 

棉花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2011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棉花临时收储政策。随着收储数量的增加,棉花收储政策的负效应开始逐渐显现。 

针对出现的问题,呼声极高的棉花政策改革—由收储改为直补的方案今年开始试点,这引发了业内的期待。受此影响,未来棉花期、现货市场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对此,期货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梳理出市场对旧政策的诟病以及对新政策的期待。 

棉花收储负效应显现 

2010年国内棉花价格波动剧烈,使棉农及生产企业承受了极大的风险。有关部门随后出台了棉花临储政策,希望通过收储来稳定棉花价格,稳定棉花生产者、经营者和用棉企业的市场预期,保护棉农利益,保证市场供应。但政策在执行中却偏离了初衷,棉花收储并未让棉农种植积极性提高,国内植棉面积下滑趋势仍在延续。根据中国棉花网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植棉面积下降约6%,降至7408万亩;2013年棉花意向种植面积为7065万亩,同比再减4.6%。 

“国家的收储价格难以传导至产业链最前端的棉农,棉农并没有得到实惠。”宏源期货棉花研究员王勇告诉期货日报记者,由于国储收购的是籽棉加工后的皮棉,一些皮棉加工企业成为了政策的受益者。通常情况下,加工企业以低于收储价的价格从棉农手中收购籽棉,加工后按收储价上交国储。只要敞开收储,加工企业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赚取价差,可以说收储政策给了皮棉加工企业“躺着数钱”的机会。 

对此,湖北武汉某棉企业务人员也深有感触。他介绍说,2012年前后,棉农交售籽棉的平均价格为7.7元/公斤,按19800元/吨交储,棉花加工企业每吨收益在1000元以上。 

“表面上看,收储政策有利于棉花市场的稳定,托住了棉花价格继续下跌的趋势。但这项政策却对纺织企业造成了巨大伤害,使内外棉形成了巨大的价格差。”王勇表示,目前国内外皮棉价格每吨相差4000元左右,国内棉花价格远远高出国外。这使得国内棉纺织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根本无法和国外棉纺织企业竞争。 

 

[1][2][3]下一页>>
阅读数量(398)
分享到:
 更多关于 棉花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