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棉出现这样的活跃度,一方面说明期货市场的功能正逐步被企业发现并利用,另一方面也表明棉花价格仍由市场决定,现货价格取决于市场机制,而期货价格则紧贴现货价格,并发挥着价格发现的功能。然而,由于棉花价格的剧烈波动,让不少棉花产业链上的经营者蒙受了巨大损失,有关部门也选择在2011年出手对棉价进行干预,一只“有形的手”开始伸入棉花市场,同时也伸入了期货市场。
从2011年棉花临储政策实施开始,郑棉成交量开始急剧下滑,两个月之内,成交量从50万手萎缩到5万手,持仓量也明显下滑。“郑棉成交量和持仓量的萎缩一直持续到现在。受收储政策影响,相关企业期货参与度大大降低,产业链运作变得‘简单粗暴’,市场机制成了收储政策最大的受害者,这其中包括依赖市场机制经营的企业,也包括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期货市场。”王勇如是说。
直补“变局”带来棉市希望
当初为了稳定棉花价格以及保护棉农利益而出台的收储政策,似乎到了非变不可的节点了。2014年有望成为中国棉花产业的“革新之年”,调控政策的变化将给整个产业链带来转机。
去年,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成立的棉花工作委员会,在国内各棉花主产区经过认真调研后,向国务院提出了对棉农直补的政策建议。建议提出,以新疆为试点,每亩棉花补助100—120元,该补贴由财政支付,直接惠及棉农。此后,在今年1月初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在新疆开展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工作。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了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出了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改革的决心让棉花市场看到了希望。”王勇认为,2014年的棉花市场可能有三点变化:一是国家对棉花市场调控力度减弱,让价格充分回归,政策取向只会保护农民利益,不会保护市场价格,改收储为直补;二是棉花加工资质的审批权限也会有变化,不排除彻底放开;三是棉花配额管理办法会更加灵活。
收储改为直补或将成为恢复棉花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改革措施,也将给棉花期货重新注入活力。然而,所谓“直补”并非仅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如何在保障棉农利益与保障市场机制不被破坏之间取得平衡,一直困扰着政策制定者。
“近期市场对棉花直补有三种传言。”孙立武告诉期货日报记者,第一是按种植面积每亩补贴200元左右;第二是按产量进行补贴,每公斤补贴0.5—0.8元;第三是收储与试点补贴齐头并进,最大限度保障棉农利益。据了解,代表棉花种植业和棉农利益诉求的农业部下属相关机构以及中国棉花协会倾向于棉农直补、临时收储并轨的政策。
关于直补政策的难点,河南农业部门一位相关负责人称,直补政策看起来挺好,执行起来却不容易,主要有两大难点。一是补贴价格难定。对植棉补贴价格过高或对粮食种植面积造成影响,定价过低则可能导致棉花种植面积继续下滑,因为国内棉花种植机械化程度远低于粮食种植,成本明显高于种植粮食品种。二是补贴对象难定。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高芳认为,中国不可能照搬美国棉农直补模式,美国只有2万名棉花农场主,很好定位,而中国有4000万棉农,要保证低成本执行直补政策且准确发放到位,有一定难度。
当然,改革的步伐永远是向前的。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目标价格补贴”试点的表态还是让市场看到了希望。
棉花期货有望迎来“春天”
政策改变带来的希望也同样影响着期货市场,未来随着直补政策细则的落地,棉花价格有望重新回归市场定价,棉花期货也将焕发“第二春”。对于2014年的棉花期货,市场各方均表现出极大的期待。
交易所方面,除了对棉花期货自身不断完善之外,其下游产品期货合约的上市工作也正在积极推进中。据了解,棉纱期货有望在2014年亮相。“棉纱期货如成功上市,无疑为整个棉纺行业提供了更公开化、市场化的平台,棉纺企业可以通过参与套保规避市场风险。”孙立武表示,棉纱期货上市后,棉纱、棉花之间的套利机会,有利于实体行业与期货市场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提升棉花期货的活跃度。
投资者方面,不少人回想起2010年—2011年的棉花行情时,仍非常激动,表示在收储政策有所变动后,会再次入市。一位有着10年“期龄”的个人投资者告诉记者,“我很看好今年的棉花期货,不是因为趋势性行情,而是看好政策变动给棉花期货带来的流动性”,大量套保资金、投机资金同时参与的期货合约才能活跃,才具有投资价值。而像李先生一样,想在今年的棉花期货上一展拳脚的投资者不在少数。
当然,棉花期货最核心的功能还是服务产业。“回顾2013年的棉花期货走势,CF1301、CF1305、CF1309合约均出现了交割月前月中旬开始启动的‘非正常’行情,貌似非正常,却又是情理之中。”王勇坦言,在国家收储政策影响下,棉花期现货逐渐失去关联,产业企业难以参与到期货市场中,注册仓单相对不足,使得期货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收储政策改变了相关市场的价格结构,影响了资源流动,进而改变了竞争格局。“因此,政策变化对于棉花期货而言,最大的意义不在于其能否活跃起来,而在于又能重新发挥其服务产业客户的功能,吸引更多的实体企业进行套期保值,规避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美棉期货价格被认为是全球棉花价格的风向标,近年来,无论是趋势性行情还是振荡行情,其持仓量都保持在15万—20万手之间。而随着国内棉花政策的逐步完善,作为棉花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的棉花期货应该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其定价、保值的功能,更好地服务棉花产业链,服务实体经济。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