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纺织专区 >正文

家纺“用工荒”在倒逼什么

来源:锦桥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7日

工人去哪儿了
  我们不禁疑惑,在各种薪资待遇不断上调的情况下,为何众多家纺企业还是会出现“缺人”的现象,工人都去哪儿了?
  对此,寿红伟表示,从2013下半年开始,来杭州务工的外来劳动力数量就不断下降。随着国内经济形势持续回暖,以及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大批农民工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有了更多机会,很多人甚至会留在家门口就业。其次,结构性缺工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紧缺,且拥有熟练技术的专业技工对企业待遇犹豫不决,普遍带着“先看看”的心态。当下,工人不仅关心工资待遇,而且对工作环境也有了新要求,一般都不愿意从事相对低端辛苦的工作。“就拿海嘉布艺来说,从初八招工到现在,翻纱工这个岗位至今无人问津。”寿红伟说道。
  孟瑶认为,“招工难、用工荒”在实质上反映了劳动力机会成本的上升。在过去的30年间,中国经济起飞的一个重要动力源就是廉价劳动力。劳动力在数量上的无限供给和自身议价能力低,导致工人工资成本相对较低,与其产生的劳动价值不相符,这种低工资、低保障的“人口红利”,支撑起了中国经济30年的低成本增长。
  当然,由此形成的高储蓄水平和高资本积累,也使得中国依靠高投入的增长方式支撑起了经济的腾飞。而现在,这种廉价劳动力逐渐流失,于是许多家纺企业开始面临无工可招的尴尬局面。
  “如今招工难,并不是因为农民工找工作变得更加容易了,而是目前人才市场上极度缺乏拥有职业技能的农民工,这一点在余杭家纺企业的‘缺工’问题上体现得颇为明显。事实上,家纺企业招工难所反映出的是家纺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技能人才的短缺。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培育、提升工人职业技能来缓解用工难题。”浙江余杭家纺产业协会秘书长王敏红如是说。
  “机器换人”转变发展模式
  对此,寿红伟表示认同,他说:“针对缺工难题,企业可以从多方面考虑职工队伍的建设问题,设身处地为员工考虑,使各个工作岗位更人性化,努力提高职工福利待遇,加强职工日常的娱乐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对某些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岗位,采取企业内部锻炼、培养人才的方式,以达到困难岗位先补、普通岗位后添的效果。再者,我国各省市人力资源分布并不均匀,企业可以紧密联系政府机构,争取在党政机关人力资源宏观调控的帮助下,使劳动力剩余充足的地区与工作岗位需求量较大、劳动力相对缺乏的地区进行资源优势互补,实现招工和求职的双向互补,使之成为一条解决当下用工荒的良策。”
  孟瑶也表示,其实“用工荒”对家纺产业来说是一种倒逼,即要求家纺企业改造生产、管理流程,采取“机器换人”,改变过去粗旷的发展模式,实现精细化经营。
  袁生旺说,家纺企业想要招到或留住优秀员工,不能只从职工身上想办法,还应从企业自身寻出路,如优化内部管理流程,降低人力资源浪费等。从制度层面加强班、组长培训,让基层管理人员明白一线员工对企业的重要性,以此减少一线员工的离职问题,帮助员工实现自我发展。其次,提前做好招聘操作流程,实现系统化整合,简化流程,提高运作效率。最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企业要转变对一线员工的态度与认识,把一线员工也当作企业的人才,关心、关注他们的成长。
  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2013年,我国东部地区农民工比上一年减少0.2%,中部地区增长9.4%,西部地区增长3.3%。这表明由于受“人口红利”退去,以及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城市生活成本偏高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东部地区正在承受中、普技工“双缺口”的困扰。
  业内人士表示,“用工荒”是在警醒中国家纺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政府也应积极推动、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使行业向产业链高端发展,注重研发科技产品,打造品牌产品。同时,加大“机器换人”,不断引进行业智能先进设备,缓解企业用工问题。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646)
分享到:
 更多关于 纺织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