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3月份对棉农、棉企、纺企而言是个“冬去春来,生机勃勃”的季节,也是市场对国家棉花调控政策高度敏感的时期,从3月份后抛储2013年度皮棉且3128级竞拍底价下调至17250元/吨,到国储棉竞卖同滑准税棉花进口配额按4:1捆绑,再到增发加工贸易棉花进口配额100万吨,可谓传言满天飞。一些机构和投机商也乐于在这“真真假假”的信息大潮中推波助澜,而棉农和棉纺企业却对棉花市场行情感到迷茫。于是,笔者对可能在3月份出台的调控政策大胆的做了如下猜测。
新疆棉花“直补”细则兵团和地方分开执行的机率较大,兵团按面积补贴,地方执行目标价格补贴方式。
1、相较于地方,兵团植棉面积易于统计,“一锤子”补贴比较可行,况且兵团的特殊性决定按面积直补对棉农更有利,而且发放单一。
2、新疆各棉区未统计入册、自开垦、待开垦的“隐性”土地比较多,不仅自治区、地市、县级统计部门无法提供相对准确的数字,各级农调队、农业部门也是粗略估算,按面积直补难免出现大范围的“浮夸风”,因此按籽棉产量、籽棉价格进行直补相对更合理一些,但需要棉花加工企业这一重要环节的参与,如何防范弄虚作假是政策有效执行的关键。
3、新疆地方“直补”设定的“目标价格”会是多少?笔者认为,若3月底以后调整抛储价或搭配进口配额传言属实,国家希望2014年度皮棉价格能在17000-18000元/吨之间,更确切的说是不高于17500元/吨,使内外棉价差缩小至1000-2000元/吨(不计配额转让费用),由此折算,40%衣分籽棉的目标收购价在8.50元/公斤左右。
降低棉纺企业原料成本并加快国储棉出库进度的有效办法是抛储“捆绑”滑准关税棉花进行配额。
1、据中国棉花网统计,截至3月18日,2013年度临时收储累计成交618.5万吨,因企业误拍及“转圈棉”取消合同共计2.1万吨,实际累计成交616.4万吨。而截至18日,2013年度储备棉累计出库成交69.7万吨,按2012、2013年中国棉花消费量测算,即使2014年不种植棉花,仍能够满足全国纺织企业两年的用棉需求,因此国储棉“去库存”的压力突出。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