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三驾马车”两驾乏力--中国纺织业数字“打架”背后的困境

来源:中国轻纺原料网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25日

“在中国香港买一件纯棉免烫衬衣,400港币一件,人民币320块钱。可是在北京商场里买,差不多要上千元。”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价格过高成为影响纺织品内需上升的因素。“中国人不是没钱没消费能力,而是都跑到外国消费去了。”他说。
  很多消费者也有这样的感受:曾经以低价和快速反应为杀手锏打遍全球无敌手的中国服装,不再便宜了。走进商场,一件不起眼的外衣标价两三千元是寻常事,原料稍微高级一点,再加上点设计感和品牌知名度,价签就更让人望而却步。
  终端产品价格贵,是各种成本压力推升的结果:棉花国家收储政策造成持续的国内外高棉价差抬高了原料成本;大量新生劳动力从制造业流向服务业使企业不得不加薪留人;不断提高的节能减排标准对技术和设备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亟需新模式
  “过去35年低成本驱动、简单模仿的模式已经结束了,中国纺织不便宜了,也不年轻了。”张燕生提醒,纺织正在转向高成本的增长模式,要探索出在这种模式下取得竞争优势的路径。
  张燕生说,纺织工业从上世纪90年代砸锭(重组)开始,砸出来了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一片新天地,也砸出了面料、印染等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的新阶段。到现在,这些真要结束了,下一步必须转向高品质、小批量、定制、电商等新模式,学会用无线互联网的机遇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对于“新模式”,行业已有探索。从电商平台诞生时,家纺、服装服饰就一直是网络交易的生力军。高勇估算,去年这几项的网上零售额可能会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在2013年23.4万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纺织品服装占11%,有2.5万亿~2.6万亿元,如果网上销售额达5000亿元,意味着纺织服装工业中有20%的终端产品是在互联网平台上交易的。
  此外,打造品牌、加大科研投入、全行业节能减排……纺织工业也在全身发力,试图挣脱困境。
  姚景源认为,在新一轮改革中,纺织业能应对。“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只不过是纺织工业的又一个发育期:“那些依赖行政垄断、依赖特殊资源的行业会受到严峻的挑战,纺织本来就是从市场中摸爬滚打过来的,面对的环境只会更进一步优化。”
  对眼前的形势,高勇分析,在去年23.4万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城镇人口消费了20万亿元,农村人口仅消费了3万多亿,而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40%,对于服装、家纺类的消费品来说,不提高农村消费水平,内需就很难上来。他认为,随着中央强调的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内需能被持续拉动。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448)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