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棉花的效益很低。”河南地区的棉农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种棉生产周期长,投入大、对人力需求大,去年种植一亩棉花总成本将近2200元,但每亩的毛收入仅为3000元出头,且棉农普遍面临人力成本上涨的态势。该棉农表示,“基本每过一次春节,雇人费用都要拔高一截。”棉农直言,种棉不如种粮。
此外,在湖南澧县,当地棉农的意向植棉面积缩减了24.9%,其主要原因在于今年国家不再收储,棉花价格将回归市场主导,而目前国内棉价高于国际棉价,植棉成本较高且费工费时,棉农为降低风险,减少了植棉面积。另外,鉴于今年棉花形势,当地政府建议农民改种效益较好的玉米、高粱、冬瓜等其他经济作物。
国内外棉价倒挂
“目前,棉花国内外价格相差5000元/吨。”国泰君安期货市场分析师周小球认为,“国内价格比国际价格高很多,国内的棉纺企业对国际市场没有竞争力,从政策角度来看,国内想把棉花价格逐步市场化,与国际市场接轨。另外,现在国内棉花过剩量大,库存高企,未来将以消耗国内高库存为主,因此棉价上涨乏力、空间狭窄。”
目前,国内棉花进口实施配额管理制度,超过配额进口的棉花将被征收40%的关税,但是在高关税下,国内国际棉花价格依然倒挂。
岳阳棉花经销商李海龙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在4级皮棉国内每吨均价17000元,收税之后的同等级进口皮棉均价依然要便宜1000多元,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每亩收益不足1000元的棉价,依然缺乏与国际棉价的竞争优势。
对此中棉协认为,稳定植棉面积仍需政策支持,如启动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继续良种补贴和高产创建等,主攻机采棉等生产薄弱环节,加大科学植棉和科技兴棉力度,积极构建棉花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棉花专业合作社、植棉大户和家庭农场、棉花专业化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形成一批新经验。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