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时尚品牌竞争加剧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记者直言,虽然说ZARA在二三线城市开了很多门店,但真正业绩好的门店基本上都在一线城市,而二三线城市门店基本上都是在亏损的边缘,基本上靠一线城市补贴,最终导致营销模式恶性循环。
而在市场竞争方面,优衣库无疑是ZARA最大的劲敌。优衣库近两年一直在迅速扩张,为了布局中国市场,优衣库母公司迅销公司不惜采取迂回战术,发行HDR助力大中华及东南亚地区,提高迅销集团、优衣库及旗下各品牌的知名度。
快时尚品牌的悲喜事儿:
频爆质量丑闻
作为全球快时尚风向标的国际巨头,ZARA、H&M、GAP等品牌历年却在中国屡陷质量门,是工商、质检部门黑名单上的常客。据记者不完全统计,ZARA自2006年入华以来,至今至少15次登上质量黑榜,单是今年3月份,就已经被两度点名。
贴牌代工质量难保
业内人士指出,ZARA的有力扩张正是得益于其强大的供应链优势。数据显示,ZARA的供应链周期平均仅需10-15天,H&M需要20天 左右,而大多数服装企业需要6-9个月甚至更久;ZARA每年库存周转达到12次左右,其他运作一流的服装企业也只能达到3-4次,而国内大多数服装企业 则是0.8-1.2次。
更新速度与质量只能求一
追求产品的更新速度对于快时尚品牌至关重要,但随着品牌间竞争的加剧,质量这一衡量产品性价比的核心因素则不容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快时尚品牌应将发展的脚步适度地慢下来。经济学者李义平表示,快和慢并非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新品设计方面,自然是越快越好,并应贴合前瞻性的设计潮流;但在质量监 控方面,应严格遵守检测流程。
对于快时尚品牌产品频频出现的质量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有关人士指出,快时尚品牌必须建立起稳定的供应商体系,其不仅要快和时尚,还要保障质量。
然而,正是这引以为傲的唯快战略导致了此类品牌的基因缺陷。记者了解到,ZARA在欧洲大部分都是自建工厂生产,甚至拥有自己的面料厂,但在亚洲地区不可能短时间内快速设立工厂,ZARA便开始采用OEM模式。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