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
国际品牌已回归增长轨道
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与国内品牌的缓慢复苏相比,此前同样遭遇下滑危机的耐克和阿迪,则已经提前步入正轨。
据阿迪达斯发布的2013年全年业绩情况显示,按汇率不变的情况计算,2013年其在大中华区销量收入增长7%。而耐克公布的2013第三财季报显示,其大中华区销售额也增长了7%。从市场反应来看,阿迪达斯与耐克等国际品牌仍占据绝对优势。据重庆劲浪体育方面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耐克、阿迪等国际品牌仍会占据70%左右的市场,品牌效应影响明显。
“国外品牌前几年在中国也遭遇销售放缓的难题,但由于调整较早,提前进入复苏阶段。”张庆表示,国际品牌过去在中国基本都是采取代理的销售模式,由于来自百货业态的压力,有所放缓,但后来通过采取渠道下沉的策略,目前在抢占市场方面仍领先了一步。“与国际品牌相比,本土运动品牌除转型较晚之外,也与其自身缺少运动“DNA”相关。”他还表示,国内大部分品牌都是从代工、工厂做起来的,对运动本身的理解并不够。同时在供应链管理方面也有所欠缺,目前国际品牌的周转期多在40~50天左右,而本土品牌最长的在80~90天左右。
建议
本土品牌如何赶超?
互动、研发、差异化三翼齐飞
张庆表示,在2015年~2020年期间,国内运动品牌行业还将迎来高增长期,但在此之前,都将处于调整转型状态,本土运动品牌只有借机转型,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他表示,现在本土品牌最需要的就是从粗放式变为精细化运营,加强市场反应,明确产品定位,加强对新一代80后、90后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洞察和把握。“例如,目前耐克在‘数字互动营销’领域运用网站、网上社区、游戏活动等,加强与于消费者的互动,值得借鉴。”
中国服装协会专家顾问团成员、服装品牌经营战略专家闵光亚则表示,本土运动品牌在原材料的把关上“同化现象”明显。在这一轮洗牌中要取胜,只有加强原材料研发,走差异化路线,打造自主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这其中,加大在研发上的投入,提高研发团队职业素质、专业能力以及紧跟世界潮流,避免信息滞后显得十分必要。商报记者孙琼英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