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中路成都南路路口,两边关张的店铺让这个路口看起来异常的寂寥。在路口的另一边,在万得城撤出后,锦江国际购物中心也已空置近一年。
传统商业街转型需变“长度”为“厚度”
席卷淮海路中段的空铺潮或许只是传统“商业街”模式式微的一个缩影,联想到同样不甚景气的四川北路商业街和南京路步行街东段,我们难免会发出这样的疑问:面对来势汹汹的电子零售和遍地开花的购物中心,上海滩那一条条曾经辉煌的“商业街”,是否已经走到头?
国际服装品牌管理公司gri中国区总经理茅桐颐在接受东方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商和购物中心的兴起,带来的是消费习惯的改变,消费者在家门口,甚至不出家门就能满足基本的吃、喝、玩、购需求。因此,传统的商业街亟待商业结构的调整。茅桐颐认为,这种调整应该体现在商业街由“长度”向“厚度”的转变,通过新业态、新模式的引入,将一条商业街逐步转化成一片商业区。
黄浦区商务委主任张杰也表示,购物、餐饮、娱乐已经不再是消费者逛街的唯一目的,未来唯有通过满足消费者休闲、旅游、文化、社交等更高层次的需求,才能增强消费黏性,实现商区总体销售额的长期可持续增长。因此,传统商业街需要通过导入新业态注入活力,从而完成创新转型。
黄浦区此番针对“两街”的调整,同样基于这样的考虑。传统百货为代表的单一型业态,路已经越走越窄。而新型的复合型商业业态,则展现出了强大的向上势头。目前正在k11购物中心举办的莫奈艺术展,即是最好的佐证:据统计,自3月8日开展以来的第一周,k11的客流量较春节期间同比增长了10%。
黄浦区此番针对“两街”的商业结构调整,结果尚不得而知。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空铺潮”风波之后的淮海路,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虽然张杰在发布会上表示,对于新型商业模式的探索尚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但“两街”调整的理念与方向,则仍不失为上海传统商业街转型的一个参考范本。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