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中国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产业2013年经济运行情况整体向好

来源:锦桥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3日

12玻纤企业产品结构不同形成两极分化
  合作赢利模式不断创新实现优势互补
  2013年,经营单一品种的玻纤企业赢利艰难,在玻纤市场处于被动地位,如玻纤电子布企业亏损严重;但具有多种产品结构、差异化经营的玻纤制品企业创收良好。企业间不断打破旧有合作模式,寻找新的合作及赢利模式,如重庆国际收购常州宏发、AGY上海工厂,增强了重庆国际在风电、细纱领域与国内外玻纤企业对抗的竞争力,实现了市场区域的互补性。同时又可借鉴收购企业的技术与管理,将其复制移植到自身的管理中,从而提升整体生产管理水平。
  13玻纤企业“走出去”规避反倾销风险
  完善快捷物流体系提高全球竞争力
  不断上涨的能源、劳动力成本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使中国已经不再具有低成本优势。而金融危机的持续不退,也使欧美贸易保护主义频频抬头。在这种环境下,玻纤企业毅然选择“走出去”。2013年11月27日,巨石埃及公司年产20万吨玻璃纤维生产基地一期工程——年产8万吨池窑拉丝生产线成功点火,巨石集团布局国际化和市场全球化战略正式迈上新的征程。而重庆国际在继收购OCV巴西卡皮瓦里工厂后,2013年9月下旬,作为控股60%的第一股东入主AFG公司,将在中东建立起规模化的玻纤生产基地,销售优势辐射欧美、中东、亚太等玻纤市场。凭借当地优厚的贸易政策,“走出去”的企业可规避反倾销、反补贴等国际贸易壁垒带来的风险。同时极具优势的地理位置和完善快捷的物流配送体系,将极大程度地提高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14中国在建自贸区涉及31个国家和地区
  东盟自贸区对国内玻纤厂商造成压力
  自美国20世纪50年代初首次提出自由贸易区概念后,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全球已有1200多个自由贸易区,其中15个发达国家设立了425个,占35.4%;67个发展中国家共设立了775个,占65.6%。中国在建自贸区有18个,涉及3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已签署自贸协定12个,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谈判的自贸协定6个,涉及22个国家。
  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来,日本NEG马来西亚分公司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相关协议享受零关税优惠,大量出口玻纤短切纱产品至中国,并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优势抢占中国玻璃纤维厂商的客户,对我国玻璃纤维厂商造成损害。建设自贸区是经济全球化的大势所趋。对外开放市场,既会给本国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给国内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相较之下,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与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起点不同、发展程度不同,民族产业的力量还不足以抵抗国外企业的这种不正当竞争。我们当下需要的就是规避自贸区带来的弊端,利用自贸区“走出去”。
  15全球纤维复材产业重心转向亚洲
  产品设计制造应用普及环保理念
  全球纤维复合材料产业的重心已从欧美发达国家转向亚洲,亚洲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区域,而中国成为全球纤维复合材料发展关注的焦点。以纤维增强热固性复合材料为基础,大力发展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及制品应用开发,推动产业升级、产品升级,走出一条产业发展的健康之路。
  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纤维复合材料会更加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建筑工程、石油化工、交通运输、能源工业、机械制造、船艇、体育器械等国民经济各领域,并保持增长态势,产业发展将会呈现以下特点:(1)热塑性纤维复合材料因其容易回收再利用的特点,占据半壁江山;(2)以碳纤维为主的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发展将会加快;(3)复合材料工艺集成技术、低成本、低排放的制造技术逐步提升;(4)环保理念在产品设计、制造、使用等各个环节普及应用。
  16新能源等领域成复材产业发展重点
  面向市场实现技术优势型战略转移
  在国家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引领下,新能源领域、建筑领域、交通运输、电力工程、海洋工程和环保工程等领域的市场开发成为复合材料产业的发展重点。巨大的市场潜力支撑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在全球面临能源危机和资源短缺之时,纤维复合材料企业要面向市场,形成自己的技术开发团队,使行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从成本优势型战略向技术优势型战略转移。中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产业链的整合,已经吹响进军号角。
  (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 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935)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