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4年2月14日,按照滑准税换算,内外棉价差高达3603元/吨,如果再算上1%的关税,价差高达4689元/吨。鸿力纺织有限公司领导杨国栋告诉记者,国外的棉纱价格只相当于国内原料棉的价格。在这种不对等的竞争状态下,国外棉纱大举涌入国内市场,致使国内棉纺企业陷入全行业亏损。
杨国栋说,国家这几年实行棉花收储政策,对于保护棉农利益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就整个棉花产业特别是棉纺企业健康发展来说,有其局限性。
国家今年对新疆棉花实行目标价格补贴,兼顾到了全行业的整体利益,在稳定棉农收入的同时,可以降低棉纺企业原料成本,减轻国内外棉花价格长期“倒挂”导致的进口冲击压力。新政策的实施就意味着将来国内棉花价格将与国外接轨,棉价和国际上保持一致,同时也意味着国内棉纺企业可以和国外棉纺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
新政策将给整个产业链带来转机
当初为了稳定棉花价格以及保护棉农利益而出台的收储政策,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节点了。去年,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成立的棉花工作委员会,在国内各棉花主产区经过认真调研后,向国务院提出了对棉农直补的政策建议。建议提出,以新疆为试点,每亩棉花补助100元~120元,该补贴由财政支付,直接惠及棉农。
“对新疆棉花实行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既发挥了市场机制在农产品价格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也明确了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所负的责任。”3月11日,呼图壁县委副书记张明清说。
他认为,将过去行政色彩浓厚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改为强化市场作用的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后,政府直接给予补贴,不再“托市”,这既保护了农民利益,又有利于棉纺织企业走出困境,更有利于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将对棉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积极作用。
王勇认为,在作为“变局之年”的2014年,棉花市场可能有三点变化:一是国家对棉花市场调控力度减弱,让价格充分回归;二是棉花加工资质的审批权限也会有变化,不排除彻底放开;三是棉花配额管理办法会更加灵活。
收储改为直补或将成为恢复棉花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改革措施。然而,所谓“直补”并非仅是简单的一句话,如何在保障棉农利益与保障市场机制不被破坏之间取得平衡,尚有一些问题待破解。
一方面,补贴价格难定。对植棉补贴价格过高或将对粮食种植面积造成影响,定价过低则可能导致棉花种植意愿不足,因为国内棉花种植机械化程度远低于粮食种植,而成本明显高于种植粮食。
另一方面,补贴对象难定。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高芳认为,中国不可能照搬美国棉农直补模式,美国只有2万名棉花农场主,很好定位,而中国有4000万棉农,要保证低成本执行直补政策并且资金准确发放到位,有一定难度。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