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中国鞋厂 从“中国制造”到“非洲制造”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09日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内需低迷和严重的产能过剩。去年10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称,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

化解过剩产能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向国际市场转移。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唐任伍(微博)撰文指出,通过瀑布效应,把国内过剩但全球不过剩的产能转移到产业链比中国稍低一些的地方,如近年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不断发现新油气矿产资源,但该地区工业基础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从而形成了其能源出口的增长瓶颈,中国应该加强与这些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加强对这些地区能源、运输、电力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消化中国过剩的产能。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指出,过剩产能对中国也许是包袱,但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很可能就是他们经济发展急需的技术和生产能力,而且潜在的市场很大。过去不少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应对产能过剩问题时,都是走的这条道路。而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在沿海地区出现的大批来料加工企业不少就是发达国家过剩产业的“接力棒”。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由于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船舶等行业在全球具有一定技术、装备、规模优势,可以积极推动优势企业进行海外转移。从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产业实际情况看,传统过剩行业中的纺织、鞋帽、汽车和机械行业,以及风电设备、多晶硅、光伏太阳能电池等新兴产业,都具有较强的海外转移可能性。

然而,尽管低成本是巨大诱惑,对于有意去非洲掘金的企业来说,仍有必要弄清楚将要面临的问题:非洲的劳动力素质显然尚待培养。埃塞的工人平均工资只需每个月300元~400元,但劳动力素质远低于中国工人。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一个中国工人平均一天可以生产4.5把椅子,一个越南工人可以达到1.9把,而一个埃塞工人只能是0.3把。

非洲本土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接轨也尚需时日。在当地,工人们大多数没有储蓄的概念,他们往往工作几天就不来了。华坚埃塞总经理魏勇泉说,华坚为此挑选了具有一定教育程度的90名员工,将他们送至东莞的工厂学习制作和管理,这90名员工回到非洲后作为基层领导对工人们进行培训。

曾长期在非洲定居的学者陶短房认为,现代制造业必须建立在交通、城建、水电、社会服务等必要的基础设施,成熟配套的司法体系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稳定的政局之上。

陶短房说,南部非洲各国基础设施近年来虽然有所发展,但交通、能源等方面的问题仍旧很多。虽然非洲劳动力成本低廉,但劳动效率差、技术含量低,且大多数非洲劳工是文盲、半文盲,职业培训往往要从扫盲抓起。而政局不稳、腐败成风、效率低下也是投资的阻碍因素。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412)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