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新材的间位芳纶、对位芳纶分别使用泰美达、泰普龙品牌。泰和新材期望的是在各个链条的传输过程中,泰美达、泰普龙得到更多的使用和传播,然后成为各自产品的代言人。
而对开发出生物尼龙的刘修才来说,前期搭建产业链成为新品立名,企业进入纺织圈的好办法。去年他一直在寻找国内尼龙纤维、长丝、面料、服装的企业伙伴,积极组建生物尼龙产业的朋友圈。
刘修才表示,生物技术在纺织产业的应用前景比较明朗,较容易实现产业化,需要打通产业链并做好生物产品的营销。3月,生物基聚酰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上海成立,凯赛生物作为联盟的牵头单位,已经成功和下游企业合作,试生产出生物基尼龙的服装、地毯、袜子和工业丝等终端产品。
把产业链变成价值链
搭建产业链只是找到了人,就像组建团队挑好了人。在产业链的基础上塑造价值链才能提升整个产业链团队的战斗力,需要在捋顺外在的上下游关系后,将内在的资源进行整合与协调。英威达的企业代表表示,产业链是价值链的基础。价值链与产业链的不同在于,合作各方不是简单的买与卖的关系,要在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上让各方都有合理的利润。
宋西全也表示,他们搭建的产业链也呈现出一个个圈子形态。圈子内的企业可以享受到新产品开拓市场的前期效益。而且,圈子相对具有排他性,可以保证合作企业的利益。
在逸绵打造的品牌新模式中,与以前单一差别化技术或单一功能性产品的开发相比,逸绵产品的研发更加重视多种差别化、功能性技术的整合发挥,强调聚合、纺丝、织造、染整技术的相互融合。由于单独依靠聚合、纺丝、纺织或染整的某个环节无法独立完成聚酯纤维改性,在逸绵纤维及其纺织品的研发过程中,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东华大学与纤维生产企业、下游应用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完成了结构可控的共聚酯连续聚合技术,形态性能可控的纺丝技术和新型纺纱、织造、染整等关键技术的集成开发。
而产业链到价值链的提升,需要培育一个可控的关键因素。如,英威达创造莱卡品牌,并在产业链中严格授权使用;泰和新材组建圈子,既是召集人,又是维护者;逸绵的参与者众多而没有明晰的可控点,更需要建立完善的标准和严格的吊牌制度。
基于共同体的发展思路而不是流水线的产品生产,因此价值链较于产业链融入了跨界融合的管理思路。企业的个体形态依然存在,但是边界却越来越模糊。尤其在制订发展计划与策略时,要将合作伙伴考虑在内。
这也许就是化纤企业由单打独斗时代进入合作共赢时代的路径。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