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贸易摩擦与贸易风险涉及的面越来越广,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增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客户对出口订单不履约和毁约现象增多,使企业出口风险增多,压力加大。纺织企业在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建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风险防范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近日,“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与防范法律风险”专题培训,引发了业界对贸易风险产生与应对办法的强烈关注。
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出口地区二处处长梁杰介绍,当前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案件维持高发的态势,以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关税为代表的贸易壁垒层出不穷,且强度越来越大。从市场格局看,与我国发生贸易摩擦的国家依然以欧美为主,但也逐步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行业看,贸易摩擦开始从传统产业向高新产业扩散。目前,我国的纺织行业相对于轻工、钢铁行业来说,贸易数量和金额都相对较少。造成的贸易摩擦纠纷也相对较少,但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不容忽视。
据统计,从2012年至今,涉及纺织出口的贸易摩擦案件大概为17起,涉案产品,一般是出口的原材料与半成品多一些,成品相对少一些;大多是棉花及棉混纺织品、棉线产品、服装及配饰、尼龙长丝、聚酯长丝、化纤布、亚麻织物、弹力丝等。
如何识别与规避风险
基于全球范围的经济萧条,我国外贸出口下滑趋势明显,外贸加工企业“僧多肉少”的现状更加突出并会持续下去。由于企业接到外贸订单后获利心切,往往会造成匆忙签约,而对合同履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考虑甚少,为日后发生贸易摩擦埋下隐患。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何贵才认为,企业在接到外贸订单签订时如何识别风险、合同签订中如何规避风险、合同履行中出现争议如何控制风险、发生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如何维权,都是企业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根据全国188个仲裁机构的统计数据看,2012年受理了4000件涉外案件,其中涉及出口贸易的受理案件达2100件,由中方发起的占30%,外方发起的占70%。其中,由于条款缺失、不合理条款以及阴阳合同等因素造成的合同纰漏带来的风险占60%,由于质量、交期、证据缺失、不合理的索赔、理赔等因素造成的,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执行不严占20%,不应约、代理人不合格等其他原因占10%。
何贵才说,在外贸合同中,容易出现风险主要是缘于企业不了解法律和外贸政策,风险意识差,在签订合同订单时,由于忽视对客商资信调查,出现争议后才发现被忽悠。在执行合同过程中发生争议,涉及不能合理的理赔、索赔;同时,由于不重视外商涉及知识产权等来源的调查,被动陷入诉讼纷争;还有企业在签订合同中存在不合理竞争,为争订单而放弃相应的合同权利,出现纠纷后忍气吞声或采取方式不当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