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让纺织业“苦笑曲线”变“微笑曲线”

来源:中国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19日

 

姜明,1964年出生。1984—1988年就读于青岛大学毛纺织专业。1988—1999年任职于淄博化纤总厂。1999—2006年,与别人合伙建立淄博赛特纺织公司,任总经理。2006年开始独立创业,建立淄博奈琦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奈琦尔”),任董事长、总经理。2013年4月,又建立青岛奈琦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任董事长。

奈琦尔公司从事海洋生物质新材料海藻纤维、天然生物质新材料玉米丝绸、天然竹炭应用研发产业化,在海藻医用敷料、海军海战急救包、阻燃作战服等方面,皆为国内首创,填补国内、军内空白。

30年就做了一件事

5月4日,记者来到高新区奈琦尔公司采访,姜明热情地带记者来到产品展示厅,映入眼帘的是玉米纤维、海藻纤维制作的各种衬衣、睡衣、毛巾等产品。

这些产品和成果,起步于姜明大学时代所学的专业。1984年,姜明考入青岛大学,学习毛纺织。毕业后,他进入淄博化纤总厂工作。1999年,抱着趁年轻出去闯闯的想法,姜明离开这里,跟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做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公司。

专业出身,又在纺织行业打拼多年,姜明深知传统纺织业竞争的残酷。“产业化纵深发展,必须研发新材料新产品。”2006年,为了在纺织行业搏一把,姜明开始单独创业,创办了奈琦尔纺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那时,纯棉在国内盛行。但六七年前,国外就逐渐减少棉花衣物,用玉米纤维、竹纤维替代。”姜明算了一笔账:两吨玉米能出一吨玉米纤维,与棉花相比,成本大大降低。他开始盯上国内这片空白,把目光投向开发玉米纤维。

但在当时的中国,纺织企业从事专业化生产,要么只织布,要么只纺纱。“新品开发涉及染整、制造、纺纱等环节,专注于一点,很难形成研发链。”姜明愿意为此一搏。“一个配比参数不行,一批布就全废了。”顶着这样的压力,一年后,玉米服装顺利通过小试和中试。2010年,玉米丝绸产品系列产业化。

这期间,姜明又在媒体报道中看到国家领导出访德国,被德方赠与一件海藻衬衣。2005年,他得知母校青岛大学的夏延致教授正在研发海藻纤维,便决定与老师合作。

2009年8月,姜明与青岛大学签订海藻纤维应用研究与开发合作协议,并合作成立了青岛大学——奈琦尔纺织新材料技术研发中心,特聘“泰山学者”夏延致为研发中心主任。经过攻坚,含有海藻纤维的PM2.5口罩于2013年8月上市。海藻高端医用敷料、采血包、创口贴等5个系列产品,也将面向市场。

正是看到了新纤维产业化这块未被涉足的领域,姜明找到了出路,奈琦尔也逐渐成为中国纺织业的“黑马”。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些年,就做了一件事。

挖掘天然纤维的绿色效益

奈琦尔公司成立之初,姜明就决定要走一条绿色纺织产业之路,以开发绿色、低碳、环保纺织新材料(玉米、竹、麻、甲壳素、海藻纤维)产业化应用为主。“目前,在纺织纤维中,化学纤维占大多数,废弃后难降解。而天然纤维能生物降解,还能循环利用。”挖掘绿色效益,是姜明的目标。

“玉米纤维服装绿色环保,埋进土里30天就能降解。与化纤服装相比,它的生产过程还能减少50%的温室气体排放。”除了玉米纤维,聊起海藻纤维的前景,姜明更是信心十足。“传统纺织品原料主要来自土地和石油,而海藻来自海洋,是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认为,海藻纤维是高端科技产品,在当今陆地和石油资源日益减少的形势下,向海洋进军、开拓纤维第三来源,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新途径。

另外,姜明把海藻纤维注入纺织业,规模化应用,将极大减少棉花和耕地用量,保证中国粮食安全。“中国是海藻产量大国,海藻纤维产业化,会带动产值,对纺织业、种植业和海洋生态维护,都意义重大。”

同时,海藻纤维具有天然本质自阻燃的特性,遇火后不产生有害气体,这是其他材料不可比拟的。姜明告诉记者,目前,海藻纤维制成品主要是为军队和消防服务,将来会大批量生产,面向普通百姓。

坚持走绿色纺织产业发展之路,依靠绿色产业,获得经济效益。“海藻纤维项目,有利于环保,为我们的祖孙后代造福。”

 

[1][2]下一页>>
阅读数量(882)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