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市场望洋兴叹
面对新崛起的中国金属材料新兴市场,国内的钢铁企业很是尴尬:国产金属材料不能完全满足国内机械行业的需求。
首先是模具钢的生产工艺落后,钢材质量差。比如国产的通用性模具钢h13、d2、ld等品种内在质量均能达到美国模具钢通用标准astma681,属国际一般水平,基本上能满足国内外一般模具用户的使用需求。但对于高标准模具钢用户提出的高要求,如冲击韧性、碳化物偏低等残余元素控制、高质量长寿命要求等,目前还无法满足。
国内外模具技术比较显示,国外的淬火钢模具寿命在160万~300万次,而国内却只有50万~100万次,国内非淬火钢模具寿命也只有国外的一半。另外,国产模具钢新品种少。近年来,国外一些著名模具钢生产企业研制开发了许多模具钢新品,如高强韧性模具钢、dh13、dh53、火焰淬火模具钢、粉末冶金冷作模具钢等。相比之下,国产的高性能模具钢新品较少,模具钢新品种开发少。例如,占模具钢用量60%的塑料模具钢,在我国合金工具钢标准中,仅有两个钢号,而美国有7个钢号,且形成了较完整的用钢系列。美、日、法及瑞士等国已在冷作模具钢和热作模具钢中形成系列,仅热作模具钢就有6个定型通用品种,这些在目前来说是国产模具钢所不及的。
“走出去”横向联合
国产纺机或走升级捷径
我国纺机行业发展高新技术产品,需要特殊金属材料、化工产品、橡胶制品、电子、电气元件、液压件、紧固件等基础配套产品及零部件。目前,国内的配套部件在材质、制造精度和质量方面均有不足,而采用国际配套部件,则存在着价格高、周期长等问题,直接影响到纺机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因此,有专业人士建议,我国纺织企业可以“走出去”,横向联合,这应该是纺织企业今后发展的一条捷径。如有条件的纺机企业,可以采用先进的冶金方法和工艺,如炉外精炼、电渣重熔、真空处理,多向锻轧、精锻、精轧,生产纯净度的优质钢材,通过机加工、调质处理等方法提供制品化、精品化的模具钢产品。
纺机企业应当加强表面处理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表面处理能在保持产品原有成分和性能的基础上,赋予模具表面特殊使用性能(主要是耐磨性、耐蚀性等),大幅度提高产品使用寿命,拓宽产品应用范围,还可以价格低的模具钢取代价格高的模具钢,以期多种类、高质量的表面处理在纺机产品上广泛应用。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