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近年来裕元试图通过发展自有品牌,开设直营店铺等多元化路径来摆脱对于代工的依赖,但其85%的收入依然来自代工。各代工品牌鞋均有对口的销售部门,但一单业务的流程长达10-12个月。若中途调整订单,对裕元当年营收影响相当明显。作为鞋业代工的最大巨头,裕元工业尽管从耐克们手中承接了相当多的订单,但在强劲的竞争对手面前,裕元在代工利润上难以与耐克们有充分的议价权,耐克自己就称他们在中国市场有着相当多的合作伙伴。
迁移产能之惑
在裕元工业披露的制鞋业务直接劳工成本、主要材料成本、生产费用三大块成本构成中,人工成本成为其中增长最快的成本。2012年,一双代工鞋的成本构成中,直接劳工成本占比15.4%,2013年就上升为17.2%。这使得裕元近5年来净利润逐年下滑,在2009年裕元的净利润率为9.2%,随后逐年下滑,到2013年其净利润率降低到了5.7%。
裕元的投资者关系总监岑先生坦承,金融危机之后,制造业比以前难做很多了,各项成本都大幅上升,企业的经营压力很大。
记者走访期间,有裕元员工表示,裕元在高埗镇的厂房租约在明年即将到期,经过这次罢工事件,工厂明年可能会迁移到其他地方。
据悉,从2000年开始,裕元在越南等人工成本更为低廉的越南、印尼等地投资建厂,近年来更是逐步加大了这两地的生产规模扩张,目前,从裕元的鞋业制造产能分布(34%中国,34%越南,31%印尼,1%其他地区)布局中,越南、印尼生产基地已经与中国内地生产基地旗鼓相当。据记者了解,越南、印尼的人工土地成本远低于内地。
不过,上述负责投资者关系的岑先生表示,目前中国还是理想的开厂地点,因为这里基建设施比较好,比如交通方便,供应链比较成熟,员工的素质也比较高。如果是做高端产品,还是喜欢在中国生产。
深圳一位从事制造业十几年的企业创始人表示,近年来中国劳动成本大幅上升,比东南亚的印尼、越南等高出了很多。因此,对于低附加值的产业比如制衣业等,把工厂迁到劳动力更便宜的东南亚地区是必然的选择,制鞋业也必然遵循这样的产业路径。从制鞋业的历史发展进程看,一开始生产是转到了日本 ,后来是东南亚四小龙,20年前转移到了中国。而随着中国各种成本的上升,未来肯定是要转到越南等相对落后的地区。
“对于制鞋行业来说,由于工艺相对复杂,技术难度也高一些,对员工的技能、供应链的要求也高。所以目前中国的制鞋业还是具备一定的优势,没有办法完全迁移出去。按目前的情形来看,虽然可以暂时缓解一下压力,但是一个地方的产业总有一个投资的过程,一旦越南等东南亚地方成熟起来,最终还是会迁移出去的。”上述企业创始人告诉记者。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