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康纱厂——青岛国棉一厂
全称“大日本纺绩株式会社青岛大康纱厂”,建于1919年9月。
1919年4月,日本国内“大日本纺绩株式会社”社长菊池恭三来青岛考察并筹备建厂,并最终选定青岛四方河口的海滩一带作为厂址。9月,大康纱厂日本厂主便在工地上搭起棚子,设立事务所,雇佣大批民工,用“轱辘马”从“五号炮台”、小村庄山及铁路中学等高岭上装运土石,填海造地。11月,大康纱厂第一场开始兴建。1921年10月,第一工场落成开工生产,当时有工人1000名。
大康建厂初期,日本厂方在山东内地济南、德州等处招收一批高小和初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做“见习生”。1925年大罢工时,大康纱厂“见习生”已经有400多人。1922年9月,大康纱厂第二工场建成。1922年12月,在青岛主权归还中国之前,大康日本厂主急忙于1922年11月3日,呈请日本占领当局“青岛民政署”批准大康纱厂拥有56875.98坪的海滩填海地所有权,并经日本驻青守备军法院备案作证。这样青岛回归后,日本厂主仍然拥有大康纱厂的地产权。1924年秋,大康纱厂开始兴建第三工场,专营织布。
大康纱厂产品的主要品种有:“童鱼”牌十支纱、“金货”牌十六支纱、“宫女”牌二十支纱,主要销往胶济铁路沿线城镇,只有少部分经海路销往上海、大连等地。
解放后,改称为“国营青岛第一棉纺织厂”。
内外棉纱厂——青岛国棉二厂
全称“大日本内外棉株式会社青岛支店”,筹建于1916年,1917年12月开工投产,是日本在青岛兴建的第一座纱厂。
1883年,日本内外株式会社派人来中国“视察”棉产情况,并决定在中国建厂,1901年,日本在上海成立内外棉株式会社上海支店。1914年11月,日本侵占青岛,并于1916年在青岛市郊四方庄圈地建厂。内外棉纱厂在兴建厂房的同时,开始招募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进厂学徒。1917年12月,内外棉纱厂第一、二场正式开工生产,计纱锭27200枚,线锭11200枚,而内外棉纱厂也产生了青岛的第一代纺织工人。
内外棉纱厂第一工场开工短短六年内,日本厂主获得了高额利润,又相继建起第二和第三工场,共增纱锭63000余枚,并于1923年全部建成投产。1925年,内外棉纱厂共占地632406公亩,拥有纱锭90000枚,工人32000人,他们生产的以“银月”为商标的棉纱,不仅在本省销售,还远销河北、河南、陕西等地。1937年第四工场厂房建成,但因中日战争爆发,厂房设备被炸毁而停业。
解放后,改为“国营第二棉纺织厂”。
隆兴纱厂——青岛国棉三厂
隆兴纱厂位于四方区兴隆路,始建于1922年4月15日,占地58149坪,厂内建筑物占地5467坪,采用平房砖瓦结构,建厂资金共2700万日元。1923年4月15日正式开工。机器设备是当时比较先进的英国海杂林通公司制造的纺纱机。建厂初有精纺机纱锭20600枚,1925年增至26360枚,纺制“宝船牌”20支、19支、10支棉纱,年产量20400件。据1926年日本出版的《青岛商工案内》记载,该厂有日本职工28名,中国职工7103名。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