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足联的“账本”
2010年世界杯一级赞助商的最低门槛达到历史新高的6500万美元,当时来自中国的英利作为二级赞助商至少付出了3000万美元。但在2014年世界杯上,英利以1700万美元的“低廉”价格就拿下了同样的权益:在世界杯期间,英利广告牌将出现在全部64场比赛中,每场至少出现8分钟。英利两届世界杯赞助之旅的“差价”,直接反映出世界杯对企业溢价能力的下降。
“相比四年一度的世界杯,一些职业体育赛事的赞助更具长线发展,多年的持续经营更易体现品牌价值。”欧迅体育董事长朱晓东说,他曾是国际足联的驻华商务代表。
虽然世界杯的价值在下滑,但令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倍感欣慰的是,其营收并未下跌。早在2004年南非赢得世界杯主办权时,国际足联就与南非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国际足联在南非的全部收益都免税,且有权不受汇率兑换制度限制。于是,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国际足联的收益急剧增长达到87亿美元,除了电视转播费和赞助费,最大增长就是纪念品销售,让国际足联几乎拿走了南非世界杯收入的3/4。
这造成了国际足联在世界杯营收的“逆增长”:2006年德国世界杯,国际足联支出了2.8亿美元,收入超过13亿美元。2010年南非世界杯,国际足联的支出是4亿美元,收入却高达87亿美元。
国际足联在南非获取如此“暴利”源于其对世界杯品牌的垄断。在南非,国际足联对世界杯的特许经营权以及商标保护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数以千计可能与国际足联和世界杯有关的名称,都被列入商标保护范围。在南非,甚至生产日历的厂商都不能擅自使用“2010”与世界杯并列的字样。
正是这些细致入微的“保护”,使得世界杯的品牌权益成为赞助商趋之若鹜的对象,但是,国际足联只是深度挖掘世界杯的品牌价值,在本质上难以改变世界杯“逆全球化”的属性。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