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杭一棉: 见证中国纺织业的发展足迹和变迁

来源:中国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10日

 

浙江在线杭州7月9日讯 昔日晚清赢弱,富饶的江南运河吸引了列强贪婪的利爪。1896年,甲午战败后,南浔巨富庞元济顺运河南下杭州,和当地殷富丁丙、王震元合资筹建了通益公纱厂。

1897年,在拱宸桥西,一座汇集当时前沿技术的纱厂竣工生产,开了杭州近代纱厂之先河。

1903年8月,李鸿章远亲高懿丞带着他的实业梦想,来到拱宸桥西侧这块土地,接手了通益公纱厂。

此后几十年间,历经战乱变迁,通益公纱厂几经易手,最后在1956年更名为杭州第一棉纺织厂。

……

在外侵内扰的夹击下,经历百年,纱厂更迭变迁,杭一棉这几个字也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它曾经取得的辉煌仍令人铭记。

大厂与它的老厂长

通益公纱厂的建立使古老的运河南端首次响起了机器轰鸣声,一袋袋成品布料逆运河而上,拉开了杭州近代工业的序幕,这也是杭一棉的前身。

通益公纱厂是当时浙江省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由民族资本开办的近代棉纺织工厂之一,纺织业也成为了拱宸桥这块土地上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在百余年时间里,杭一棉创造了许多辉煌。作为杭一棉老厂长的方鸿尧,从1952年进厂到1992年离厂,见证了杭一棉一路走来的历程。

当时进杭一棉工作,也让方鸿尧周围的人艳羡不已。“能进到厂里的可都是精英啊,吃香程度可一点都不亚于现在的公务员呢。”

但是对方鸿尧来说,更让他津津乐道的则是杭一棉的创新拼搏精神,“当时为了赶货提高产量,我们还提出了三班改四班的生产模式,24小时停人不停机的连续生产,为工厂提高了10%的产量。”如今无论是在杭一棉内兢兢业业的工作,还是后来转制到其他地方,这种积极向上,勇于奉献的精神,杭一棉人一直保持着。

在交谈中,方鸿尧说起曾经的生产车间也是倍感怀念:“老厂房是我们的骄傲,前不久我去桥西博物馆,发现现在的扇博物馆就是我们原来东纺车间,那也是当时拱宸桥边最高的建筑。”

1980年,因为生产需要,杭一棉原东纺车间需要扩建,但是车间只有7000余平方米占地面积,远远满足不了新的生产需要,眼看工程就要这样夭折了,杭一棉在当时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向空中要土地,建多层厂房。

 

[1][2]下一页>>
阅读数量(558)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