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回收途径少缺乏加工技术 废旧纺织品难再利用

来源:亚洲纺织联盟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10日

郑明梅说:“自从我进入这一行,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就是个老生常谈的课题,但一直处于瓶颈期,老百姓废品利用的意识已经很强,但总是不知道该怎么利用。所以企业要开垦这块沃土,一方面需要政策支持和引导,由于缺乏清洁生产标准体系和质量标准、检测、监督体系,消费者确实普遍担心“黑心棉”趁乱牟利,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应该优化加工技术。”

再生棉生产地以小作坊为主

在距离东蔡村30多公里之外的胶州市胶莱镇沟里村,这个仅有百余户居民的小村庄,不仅在217省道沿线,也恰好位于即墨、平度和胶州三市交界处,是青岛市最大的再生棉生产地,也是青岛废旧纺织品利用加工技术最成熟的基地。但提起这个村庄,胶莱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皱起了眉头,该村出现在公众视线中时,屡屡被冠以“黑心棉生产基地”的名称,无论是当地企业主,还是一线干活的职工,每当与陌生人接触,都会瞬间陷入极度警惕的状态,每说一句话都前思后想。

胶莱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徐先生这样向记者解释:“我们生产的只是原料,整个生产过程都完全符合相关法律,在出厂之前要求每家企业都必须明确标注"非生活类用品"的字样,不可否认有些进货商无视劝告、把原料用于被子甚至纺纱织布等生活类用品,但这真的是原料生产厂家不能控制得了的。”

走进沟里村,无论在靠近省道的马路旁边、还是村里几块大空地上,随处可以看见堆积如小山的废弃纺织品,其中以裁剪衣服之后剩下的下脚料最多,生产厂家多以家庭式小作坊为主。记者走进其中一家当地人李先生开办的小作坊内,里面只有一台专门用来二次加工纺织品的开花机,整个加工过程也非常简单,被整理好的下脚料只需要均匀放进开花机内,就会被粉碎成棉絮状,棉絮被打包起来,便作为成品向外出售。李先生介绍称,在沟里村生产再生棉的家庭作坊,实际上多数是南方人,在40多个作坊中,安徽和江浙老板占了绝大多数,个别本村人反而是学了外地人的手艺一步步做起来的。棉絮的成分根据含棉量的多少分为纯棉和涤棉,按照颜色不同分为白色和杂色,其中白色纯棉料是最贵的一种,每吨成品棉絮出厂价大约6000元。李先生说:“因为白色的棉絮再做成成品后,可以任意染成其他颜色,售价也会相应提升,杂色的几乎没有染色的可能。”

在距离李先生的作坊北侧约30米的地方,记者找到一家江苏老板陈先生开办的工厂,这间厂房规模相对较大,主要以生产白色再生棉为主。陈先生的开花工艺与本村李先生的差别并不大,“我们现在生产原料的技术还都比较初级,一吨布条能出0.8吨棉纱,而且棉纱还不能用于贴身衣物这些生活类用品,仅能用于大棚棉被、针刺地毯等这些不与皮肤直接接触的低端产品。”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867)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