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服企需重构发展模式
然而,面对重庆服装企业发展规模较小、品牌影响微弱等现状,引进韩国面辅料能否解决根本问题?重庆服企到底应该怎样发展?
牟卫坦言,“韩国经验”对重庆服装产业的提档升级有着巨大的示范意义。比如,东大门商圈周边1公里范围内形成了从面辅料、生产加工、品牌营销、展会交易、商标包装等产业链完整的集群中心,在生产速度上以最快的反应能力引领时尚潮流,在生产成本上最小范围内全配套优势突出,这些都是“朝天门”市场需要借鉴的地方。
“重庆服装企业此次抱团走出去,开了一个很好的头,但是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服装协会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国强昨日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产业链条不完善外,重庆服企也面临着产业集群同质化、产业政策陈旧化,因此还需要解决集群、产业链、企业重构等问题。例如,中小企业走专业化、规模企业平台化,形成合理分工。而在产业政策方面,也需要形成多方位的鼓励政策,多管齐下方能形成重庆服装产业新的竞争力。
陈国强表示,过去人们经常把服装产业看做制造业、传统优势产业,但在全球全球化、信息化和全球经济架构转型的时代,服装产业已成为“基础性消费品产业”。服装产品已在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服装产业的技术、能力、模式将会有极大的变化。如果服企跨不过去这道坎,结果就是死路一条。
记者手记
渝企需补“营销”课
7月11日晚上十一点,韩国的东大门市场开始沸腾。零售大楼DOOTA人流如织,汇聚着你能在韩剧里看到的各类时尚服饰。旁边相邻的几栋楼,则主要以批发为主。来自各个地方甚至不同国家的批发商,连夜采购并立即销售到像中国这样的市场。
站在这里,有宛如身处重庆朝天门市场的错觉。只是,东大门目前的影响力,朝天门还远不能企及。这里日平均客流可达到60余万人,外国观光客每天有5700人左右,全年购买能力在40亿美元以上,占韩国纺织纤维类出口额的一半以上,甚至超过了韩国笔记本电脑的出口创汇额。
同样是从最初的以路边摊为主的小村落、草根个体户经济发展成为了如今的亚洲时尚中心,成为韩国最著名的集时尚、观光、购物为一体的国家名片。东大门的成功秘籍到底是什么?
在考察过程中,一个小细节颇让记者触动。在交流会现场,一位韩国服企负责人看到记者在采访,他立刻用不太流利的中文主动向记者问好,并热情地邀请记者去看看他的产品。他说,目前他在中国已有三十几位经销商,不过多集中在沿海地区,很希望能够进入重庆市场。最后,他说,能不能多介绍一下他的品牌?
短短5天中,记者接触到的每一个韩国服装企业都会像这位负责人一样利用一切资源展现自己的品牌,推广意识几乎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本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重庆服企长期奉行“低调”态度。
一个行业的崛起虽然有着历史机遇、配套政策等一系列外部原因,但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自身的品牌意识、推广意识才是不变应万变的基础。而这,恰恰也是重庆服企需要补上的一课。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