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国桑蚕干茧生产总体稳定,全国桑园面积1270.36万亩,同比小幅增长0.6%,蚕种发种量1655.36万张,桑蚕鲜茧产量为64.83万吨(折合干茧约25.93万吨)。行业运行稳中有升,其中桑蚕丝产量13.71万吨,同比增长3.52%1(源于商务部数据),真丝绸商品出口35.38亿美元,同比增长3.02%2(源于中国海关统计)。茧丝价格总体呈高位平稳趋势,干茧年平均价格为10.62万元/吨,最高11.10万元/吨;生丝年平均价格为37.33万元/吨,最高37.98万元/吨3(干茧和生丝平均价格源于商务部茧丝绸行业市场监测系统“中国茧丝价格指数”测算)。
桑蚕干茧公证检验情况
2013年,中纤局在江苏、浙江、江西、山东、广西、重庆、四川、云南和陕西等11省份组织实施桑蚕干茧公证检验工作,全年公证检验总量57884.73吨,同比增加7180.18吨,占全国蚕茧总产量的22.3%,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受检桑蚕干茧经济价值逾61亿元。
涉及的产地省份公证检验量同比均有所增加,春茧、夏茧、秋茧、早秋茧、中秋茧和晚秋茧检验量分别为22508.59吨、7710.98吨、20078.65吨、725.68吨、2935.60吨和3925.24吨。主要蚕品种包括箐松×皓月、桂蚕1号、秋风×白玉、871×872、芙蓉×湘晖(两广2号)、873×874、9405×9406、7532、洞庭×碧波、薪杭×白云和川山×蜀水等共19个品种,其中:箐松×皓月占比最高,达41.6%,其次为桂蚕1号和秋风×白玉,占比分别为14.0%和10.3%,这3个品种检验量占总检验量的65.9%。
桑蚕干茧质量状况
(一)全国综合质量下降。桑蚕干茧年平均质量为4A3255Ⅱ,同比较2012年的4A3357Ⅱ有所下降。清洁洁净等级(以下简称丝等级)、毛茧出丝率、解舒丝长、万米吊糙、解舒率和上车茧率等主要指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上述指标同比分别下降0.19A、0.89个百分点、24.0米、0.1次、1.73个百分点和1.94个百分点,这是近年来我国桑蚕干茧综合质量连续两年出现下降。
(二)产地综合质量有升有降。主要蚕茧产地省份(公证检验量1000吨以上的省份)中,云南(5A3675Ⅰ)和山东(4A3667Ⅱ)综合质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重为20.7%;广西(4A3244Ⅱ)、江苏(4A3054Ⅱ)、陕西(4A3457Ⅱ)、四川(4A3460Ⅱ)和浙江(4A2955Ⅱ)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江西(4A2736Ⅱ)和重庆(4A2748Ⅲ)低于全国平均值,比重为8.9%。2011年至2013年综合质量持续提高的省份是云南,持续下降的是江西,先升后降的是广西、山东和浙江,先降后升的是重庆,波动频繁的是陕西、江苏和四川。
(三)茧期综合质量波动下降。在不同的茧期中(早秋茧检验量725.68吨,代表性不强,未纳入分析),晚秋茧(4A3467Ⅱ)综合质量优于年平均值,比重为6.8%;春茧(4A3255Ⅱ)、中秋茧(4A3259Ⅱ)和秋茧(4A3154Ⅱ)与年平均值基本持平;夏茧(4A3250Ⅱ)低于年平均值,比重为13.3%。综合质量同比提高的为晚秋茧和夏茧,同比降低的为春茧、秋茧和中秋茧。从2011年至2013年,茧期综合质量变化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其中先升后降的茧期为春茧和中秋茧,频繁波动的茧期为秋茧、晚秋茧和夏茧。
(四)蚕品种综合质量升少降多。在主要蚕品种(公证检验量超过500吨的蚕品种)中,7532(4A3969Ⅰ)、箐松×皓月(4A3361Ⅱ)、川山×蜀水(4A3559Ⅲ)和9405×9406(3A3562Ⅲ)综合质量优于全国平均质量,比重为50.9%;桂蚕1号(3A3243Ⅱ)、芙蓉×湘晖(两广2号)(4A3246Ⅱ)、 871×872(4A3257Ⅱ)和873×874(4A3247Ⅱ)与全国平均质量基本持平;秋风×白玉(4A2751Ⅱ)、薪杭×白云(4A2736Ⅱ)和洞庭×碧波(3A2540Ⅲ)低于全国平均质量,比重为14.4%。综合质量同比提高的主要为7532和871×872,同比降低的主要为873×874、9405×9406、桂蚕1号、箐松×皓月、秋风×白玉和薪杭×白云。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