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世贸协定,我国每年配额进口89.4万吨棉花,实施1%的优惠关税,配额以外的进口棉花,政府加征5%~40%的滑准税。滑准税的目的在于减少进口棉对国内棉花市场的冲击,确保棉农收益。但是,由于制定进口配额时,中国纺织产能只有3000多万锭,而现在有1.3亿锭,造成配额远远小于需求。杨世滨告诉记者,国内企业不愿意用国内棉花,原因除了价格高于国际棉价外,更重要的是由于过去收储原因,棉花质量参差不齐,导致企业无法使用。
目前,国际棉花市场供过于求,美棉、印度棉、巴基斯坦棉和东南亚棉的到岸价相对较低,对国产棉冲击日益显现。和美棉、澳棉相比,国产棉最大的劣势是质量较低,“实施棉花直补,可以提高国内棉花的质量,同时,棉价如下跌,将有助于缩减国内外棉价差,增加国内纺织企业国际竞争力。”杨世滨说。
据了解,国内进口棉市场处在一个比较艰难的时期。由于国储棉库存量过于庞大,政府急于消耗库存,并采取了控制配额发放量、提高低质进口棉关税等措施,这让进口棉市场相比以往更加低迷。
中储棉信息中心张福利认为,棉花后收储时代,政府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放开进口棉市场,否则市场没有时间消化庞大的国储库存。当然,根据入世条约,进口棉配额最终会被取消。
直补政策已经公布。记者认为,当前目标价格如何检测,价格暴跌时如何托底,以及非试点地区的棉农如何扶持,急需谨慎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应是当务之急。避免过去那种阶段性的政策被迫长期化,应急性的政策被迫机制化,国家成为商家,政策替代了市场,重蹈过去之路是万万不可的。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