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似乎注定了就是中国纺织心里的痛。经过多方共同努力,今年初,困扰了纺织行业数年之久的棉花收储政策被宣告终止,取而代之的是纺织行业梦寐以求的棉农直补,并于今年下半年开始率先在新疆试点。然而就在各方准备享受胜利果实的时候,国内棉价掉头直下,并似有继续下滑的趋势。中国纺织行业再一次怔住了,面对处于下降通道的棉花价格,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其直接结果是:所有环节的库存都处于最低状态,而且产业链上所有的后道企业都以三个月之后的原料价格压制前道,“照此推算下去,所有的工序都是亏本的,没有人赚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杨世滨说。
棉价大幅下降似乎也是预料中的事情:伴随着国储棉收储的终止,高达1200万吨的国储棉待放储,“中国国储棉的抛售对世界棉花市场肯定会有影响。”世界纤维年鉴CEO安德鲁·恩格哈特道出了大家的心声。甚至有人预测国储棉会再次低于国际棉价,甚而至于跌至每吨一万元上下。而另一方面则是棉花直补细则未现身、进口配额发放方式待定,今年的棉花市场走向显得扑朔迷离。“今年处于政策的交替期,可能面临的局面会更加复杂。”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说,他看到了虽然下半年开始新疆作为试点地区按照市场价格实行直补,这将有助于中国棉花市场真正回归“市场”,但是企业相当大一部分用的棉花还是来自国储棉,还将依靠国家放储,那么放储价格将会是多少?跟国际棉价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比照?它又将给中国纺织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棉花说起来是一个价格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生产秩序的稳定问题。”王天凯说。
直补细则牵扯各路神经
说到刚刚经历过的三年收储,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高芳把它总结为:一个阶段性的政策被迫长期化,一个应激性的措施被迫机制化,“它是一个不得已的过程,并不是国家多么喜欢花这么大的代价搞三年的收储。它的确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政策,目的一个是为了保护农民,一个是为了稳定棉花市场。”收储三年,在国际棉价波动幅度接近50%的情况下,国内棉价波动幅度不足10%;棉农的收入也有增加,上升了1.6%,虽然提高幅度不大,但是起码对农民是有保护的。从上述两点来看,收储的目标是达到了。
可是收储的弊端很快就显现:由于价格远高于国际棉价,纺织企业买不起,于是棉花产量的90%进了国库,国家成了最大的买家。三年的收储总量超过了1600万吨。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而另一方面的情况是:国储棉质量大幅下降。而由于进口棉花配额的管控,国内纺织企业却只能掏比国际棉价高出最高达每吨五、六千元的钱,购买质量比进口棉花差很多的国产棉花。中国纺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大打折扣。
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经过多方共同努力,国家从今年开始实行目标价格政策,即对农民开始实施直接补贴。考虑到新疆是我国最大棉花产区,其产量占到了全国产量的60%,且生产相对集中,区域相对封闭,操作风险相对可控,于是新疆成为了这次直补的试点地区,率先推开。补贴的办法是:由中央财政根据市场价和预先设定的目标价之间的价差,以产量为计算单位直接将补贴支付给试点地区,试点地区再根据面积、产量和销售量发放给种植者。
虽然对于直补,目前国家还只有上述短短的一句话的“说法”,实施细则还没有出台,但是已经引来各路的高度关注和各种猜想:如果国内棉花市场价真的跌到了每吨1万元上下,按照现在已经公布的直补价格每吨19800元,难道国家真要每吨补贴给享受直补待遇的新疆棉农近一半的钱?而不享受直补试点的新疆之外的棉农,就必须接受这个一半的价差?都是农民,凭什么?会不会到时候新疆之外的别的省份联合起来逼迫国家再次收储?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