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棉花专区 >正文

乱象丛生 中国棉花市场何去何从

来源:中国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18日

对于目标价的确定,拿高芳的话说,是经过了近半年各路专家的缜密研究、分析、考虑和计算得出的相对公允的数字,但是19800元每吨的目标价一公布,还是受到了纺织企业的质疑。杨世滨说:“这是农民种植加利润、流通企业再加利润得出来的收储价,跟农民的成本价还有很大的距离。”高芳的解释则是:“我们的原则是保证农民生产成本和基本的合理收益,反映市场供求形式,同时还要保持与竞争性作物的一个合理比价关系。”

“目标价现在是试点,试点就意味着探险,一次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对中国来说那么庞大的补贴目标数(农民),无论用哪种方式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你设计得再好的方案到实际中就有可能走样,”高芳说,目前的目标价格处于探索阶段,如果成功了当然好,不成功当然要总结,“但是肯定需要配套政策,不可能一个政策解决所有问题。”

虽然各方对棉花直补细则的出台忧心忡忡,但是大家也很清楚,直补是当下最有利的棉花政策,王天凯说:“今年新颁布的棉花政策的影响从长远来看是利好的,我们要有信心,短期的局面可能还会复杂,还要做好思想准备。”

国际纺织品制造商联合会秘书长克里斯汀·辛德勒也说:“中国新的棉花政策必将对全球的棉价产生影响,我们的预期是乐观的,中国的政策变动会使全球的棉价处于稳定的水平。”

如何放储关系全球棉价

经过三年的收储,中国棉花产量的90%进了国库,中国”有幸”拥有了全球棉花库存的60%,并再次创下了一个世界第一:拥有全球“最多”的棉花。经过两三年来的逐渐放储,如今,高达1200万吨的棉花库存面临放储,这无论如何都是世界棉花市场的“头号杀手”。这从近期国际国内棉花市场双双走弱就能明显看出端倪。

世界纤维年鉴CEO安德鲁·恩格哈特说:“中国国储棉的抛售对世界棉花市场肯定会有影响,主要包括两点:在国储棉量这么大的情况下,世界棉花价格增长空间相当有限;第二,农民要考虑明年种什么,从现在的供需情况来看,有可能农民会选择用种粮食来代替棉花。”更让人沮丧的是,1200万吨天量的棉花,保守看来也需要三年的时间来消化,也就是说,中国国储棉的抛售政策少说也将至少影响世界棉花走势三年。这就意味着中国纺织梦寐以求的棉花市场真正“市场化”至少还有三年以上的等待。

而棉花政策影响的远不是一个棉纺行业。作为纺织行业的重要原料,虽然棉花的占比越来越小(去年中国纤维加工总量为4850万吨,棉纤维只有810万吨),但是由于其独有的纤维感受不可替代,致使化纤的仿棉产品也一直受到棉花价格的左右。世界纤维年鉴CEO安德鲁·恩格哈特就指出,一旦棉价波动加剧,“在涤纶的价格方面可能会出现一个危险的情况:涤纶的原料供应可能会大于需求,那么作为棉花的一个主要竞争对手涤纶,价格可能会有负面的影响。”

另一组数据也从侧面反映了棉花对中国纺织行业整体架构的深远影响:“十二五”期间前三年纤维的加工总量增长了720万吨,但是化纤产品增长了1050万吨,为什么?棉制品在减少,而棉制品为什么在减少?因为国内外巨额的棉花价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指出:“因为对化纤产品需求的积极增长,所以化纤产能释放很快,由此带来一些阶段性过度竞争。”可见,棉花市场的扭曲,多少也是造成中国纺织行业结构性失衡的罪魁祸首之一。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抛储?

虽然中国国储棉的抛储必然会对世界棉花市场造成不可回避的打压,但是所有的被访者(无论国内国外)都无一例外传递这么一个信息:中国政府绝不会有意打压国际国内棉市,相反,中国国储棉的抛储将会对世界棉市起到一个稳定作用。

高芳说:“国储棉的功能就是稳定市场,市场低时保护农民,市场高时来平抑。每次国储棉的投放都是从每年的4月份开始,为什么?一来农民的棉花基本收完了,这时候投放,市场价再低也不至于影响到农民;二来这段时间正好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新棉没有上市,企业正需要。所以国储棉的投放政府也是极力维护市场的稳定。所以政府绝不会在收棉花的旺季抛储。只会选择在正常年份的棉花收购已经结束,购销都基本完成的情况下,也就是不大会影响市场的情况下,而市场确实需要棉花的时候抛储。”我反对设定一个几年的期限,因为一旦有了任务,抛储可能就容易有问题。

为了加快抛储的进程,也是为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储备棉的投放和进口棉花配额的发放保持一个合理的关系,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不错的主意。“虽然国储棉的量比较大,正常情况下都应该停止进口了,专门消化国储棉。但是不是这么一个简单的算术关系。对纺织企业而言有的就是需要进口棉来做出口,对这样的企业而言我们确实应该满足他们的需要。合理地处理投放储备棉和发放配额的关系。”高芳说。

中国棉花的出路在于改变生产方式

中国政府费尽心机、花大价钱一会收储一会放储,不惜冒着降低中国整个棉纺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要去“托市”、搞出近三年来这么大的动静来的根本原因,说穿了就是为了保护棉农利益,稳定棉花生产。的确,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内地小规模人工种植,中国棉农的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甚至只相当于美国的一半。如此低下的竞争力当然必须依靠政府的补贴和保护,除开收放储政策,对国外棉花实行的进口配额制度以及相配套的滑准税等等,无一例外都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

但是农民的利益真的保护到了吗?落后的生产力应该得到保护吗?

中国棉花协会去年12月的调查数据显示,今年棉农的种植意向明显下滑,面积下降了12.6%。这一数据统计局的是下降6.77%。以河南为例,河南一直是我国排在前五位的棉花生产大省,种棉面积一直在1000万亩左右,产量比较稳定。但是近年来棉花种植面积下降幅度非常大,目前能有300万亩就不错了。江苏、安徽等种棉大省遇到的情况大同小异。弃种的原因一是种粮的补贴超过种棉,二是种棉的人工费用越来越高,已经占到总成本的60%。据说,像棉花这样费工费时的作物几乎没有。对农民而言,一亩棉花最好的收益是1000多元钱,平常也就是七八百元,这对农民根本没有吸引力。

“中国棉花的未来出路就是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小规模人工种植必将被淘汰。”高芳说。实际上近年来内地已经出现了不少搞规模化的种植大户、合作社。比如山东滨州,大的机采企业每到播种和收获季节就与合作社签订合同,连种带收,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高芳介绍说,现在内地对种棉花还有积极性的,也就是那些成方连片的可以大规模种植的地方。

而山东的鲁泰纺织也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棉花种植之路。2001年起,鲁泰纺织即在新疆租种了13万亩的长绒棉,从育种开始的棉花种植在很大程度上既有力支持了鲁泰的自身用棉,鲁泰还把多余的棉花投向棉花市场。谈到中国棉花的未来方向,总经理刘子斌说:“棉花市场要大发展,必须要有大的资金进入,将来实行大田作业、精细化管理,以此来提高棉花质量。”

以新疆为主、内地为辅,大规模机械化精细作业,提高单产和劳动生产率,低产能棉区逐步退出,全面提高国产棉花的竞争力,维持2/3左右的自给率,其余的通过进口弥补。这,才是中国棉花的出路。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505)
分享到:
 更多关于 棉花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