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把握纺织产业升级机遇 关注两条投资主线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25日

 

成本持续攀升导致中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下降,从全球纺织工业的发展来看,产业升级是大势所趋,产业链将加速整合,业内企业将普遍面临转型的压力。我们认为未来中高端产能的技术升级、低端产能向东南亚国家转移是行业升级的具体路径;产业链的整合主要表现为低端加工制造环节向外转移、资源将向制造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转移,经过反复几轮的淘汰后,业内企业的转型将明显分化。 

2.我国纺织业目前处于衰退阶段,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2.12001年~2005年是我国纺织业的黄金发展期 

我国纺织工业的起飞阶段为20世纪50~70年代末,特征是计划经济体制;产品以天然纤维原料成衣为主;生产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市场布局比较分散,生产集中度不高;50年代大跃进期间,虽然我国进口了纺织工业设备,但由于技术工人的缺失,加之三年自然灾害导致棉花的减产,纺织业关、停、并、转的趋势明显,生产规模大幅压缩,据统计数据显示,这一时期纺织行业产值、税收分别下降了1/3和1/2。 

20世纪80~90年代末,我国纺织业进入快速成长阶段,典型特征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大批民营、外资企业进入;产品以大宗纺织品及成衣为主;大量产品出口,纺织经济向外向型经济发展;生产布局由分散布局向区域集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纺织业凭借廉价劳动力优势经历了一个迅速扩张的时期。据德国Werner International Inc公司对世界纺织业劳动力工资成本的统计,在2000年秋调查的54个国家中,中国列第48位,劳动力工资成本仅为日本的2.6%、美国的4.8%。 

进入90年代中期,我国凭借劳动力等成本优势,迅速承接了来自于亚洲四小龙等地区的纺织业中低端产能转移,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同质化竞争导致供需失衡,且当时多数国企包袱沉重、资金紧张、设备老化,全纺织行业连续多年亏损。后经过国退民进,随着纺织民企的高速发展,至90年代末,纺织业整体已接近盈亏平衡点。纺织工业是当时我国的大产业,并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1999年纺织工业出口顺差32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顺差的70%。据2000年统计,纺织业产业工人1300万,占全国产业工人13%,固定资产占全国的11.4%。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国际竞争优势相对突出的纺织业,2004年我国纺织业的总产值的占比、产业工人的占比、企业单位数的占比均达到了该阶段的顶峰。 

2005年考虑到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中国企业为建立全球纺织品贸易新秩序做出了“牺牲”,我国出口关税的主动提高,缓解了短期贸易的正面冲突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但纺织业进入了调整阶段。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成本呈现出快速增长之势,纺织业的劳动力成本也一路走高,与发达国家及国际平均水平相比,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与亚洲的主要竞争对手相比,中国的工资成本已经不具有优势。2002年中国纺织业平均工资水平已达到印度的1.12倍,巴基斯坦的1.86倍,这两个20世纪90年代后期崛起的国家正日渐成为中国在低附加值、大众化纺织服装产品上最强劲的对手。 

 

[1][2]下一页>>
阅读数量(193)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